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实施后,各地学校纷纷着手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本文就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背景和国内外对于校本课程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自己对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思路,针对在校本课程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认为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有以下意义:其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体系的建立,赋予了基层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基层学校和教师拥有课程开发的主动权和管理权,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有利于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实现学校教学价值的追求和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其二,普通高中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后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也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普通高中学校分享自主开发课程的权力,有利于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或职业规划指导教育,为学生高中阶段以后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其三,从师资条件和其他教育教学资源条件方面看,现在的普通高中教师已经基本普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大多具备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从而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四,校本课程开发是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学生的高中阶段正是自主、探究、合作等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诸如选修课的自主选择模式、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性学习的开展都十分有利于高中生上述能力的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可是,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发展很不均衡。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长期单一的课程研发体制和管理体制形成的惯性思维制约着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其二,高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发展不能够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其三,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缺乏科学性、严密性,校本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其四,普通高中升学考试单一的评估方法导致了高中学段教育教学功利化思想,影响了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据此,本文从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结合实践层面的积累和反思,探索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对策。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言部分概述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外的文献研究现状;正文第一部分论述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基本理念和基本程序;正文第二部分对青岛十七中1997年——2007年十年间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进行个案分析,总结取得的成效及成因,同时对目前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正文最后一部分就普通高中如何有效开发校本课程阐述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