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和总结心律失常中医常见证候类型、证候要素、方药运用的分布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1.筛选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1989年至2019年近30年包含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其中心律失常中医证型、病位、病性证候要素及方剂,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21分析心律失常中医证型、证素及方剂的分布情况及证素的组合规律。2.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近5年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179例心律失常患者,将全部病例资料直接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利用平台的数据挖掘功能,通过频次统计、关联分析、基于熵方法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等,总结心律失常中医症状、证型分布及方药运用分布规律和特点。结果:1.文献研究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关于心律失常证型的文献138篇,其中涉及证型25个,病位证素6个,病位类组合证素11个,病性类证素10个,病性类组合证素15个,方剂33首。常见的证型按频次依次为心气阴两虚型、心气血两虚型、痰火扰心型、心阳亏虚型、心肾阳虚型等;病位证素主要为心、脾、肝、肾,病位组合证素主要为心-脾、心-肾、心-肝、脾-肾等;病性证素主要为阳虚、气虚、痰湿、血瘀、气滞、血虚等,病性组合证素主要为气虚-阴虚、气虚-血虚、痰-热、阴虚-热、阳虚-水饮、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等;方剂主要有炙甘草汤、归脾汤、血府逐瘀汤、生脉散、黄连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2.临床研究显示:心律失常男女患者比例为1:1.71,差异较大,提示心律失常女性患病人数要高于男性;年龄分布方面显示,患者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85岁,综合分析,心律失常好发者主要来自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人群。症状分布方面:以心悸、胸闷、失眠、头晕、乏力、口干、纳差、咳嗽、气短、汗出等较为多见;舌脉象以舌红、舌淡红、苔黄腻、苔薄白、脉弦等较为常见。辨证分型依频次高低显示:痰火扰心证>心血不足证>气阴两虚证>瘀阻心脉证>心阳不振证>阴虚火旺证>肝郁气滞证;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使用中药共203味,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统计分析,常用药物共有30味,依频次主要有茯苓、法半夏、当归、陈皮、煅牡蛎、炙甘草、酸枣仁、醋柴胡、煅龙骨、丹参、黄芪、白芍、川芎等,依药物作用依次可分为祛痰、化瘀、理气、安神、益气、养阴类。通过数据挖掘,按关联规则得到28种核心药物组合,包括煅龙骨和煅牡蛎、法半夏和陈皮、陈皮和茯苓、法半夏和茯苓、酸枣仁和远志等;按聚类算法分析,药物组合有当归和白术、川芎和枳壳、麦冬和枳实、麦冬和陈皮、麦冬和龙眼肉等。按照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组合形式28种,如竹茹+枳实+茯苓、煅龙骨+黄芩+煅牡蛎、炒麦芽+神曲+云芝、麦冬+天冬+五味子、神曲+苍术+鳖甲、熟地黄+牡丹皮+鸡内金、天冬+玄参+桔梗等;按熵层次聚类得到治疗心律失常的新处方14个,如法半夏+黄芩+当归+枳实+黄连、麦冬+天冬+五味子+瓜蒌皮+太子参、赤芍+醋香附+桃仁+乳香+川芎+牛膝+红花、熟地黄+牡丹皮+鸡内金+山药+山茱萸、煅龙骨+黄芩+煅牡蛎+附子等。结论:1.通过文献检索明确心律失常证型分布、病位、病性证素特点、方剂运用情况,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提供参考。2.心律失常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人群,以心悸、胸闷、失眠、头晕、乏力为主要症状,辨证分型以痰火扰心证、心血不足证、气阴两虚证为多见,在用药上紧扣病机变化。通过对临床病例的数据挖掘,得到中医症状、证型分布规律特点及常用药物的核心组合和新处方,优化中医辨证论治思维,规范心律失常的诊疗过程,发挥中医治病的灵活性与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