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论视角下文化变译的描述性研究——以林纾的《吟边燕语》为例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shiz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中国晚清史上举足轻重但又争议颇多的翻译家。他不谙外文,却借他人之口、用精湛,娴熟的古文为国人翻译了180多部西洋小说,他亦是最早向国人介绍莎士比亚的翻译家之一,其所译的《吟边燕语》,在莎译史及莎学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是通往莎剧源文本的一座重要的桥梁。然而,在“忠实”,“对等”的传统翻译研究观念的束缚下,他对源文本所进行的“增删改写”为一些评论家所诟病,被批判为“不忠”、“胡译”。但恰恰是这部“不忠实”的译作在当时风靡一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和文化冲击。因此用一种更合理的翻译理论观来重新审视这位充满矛盾的人物和这种独特的翻译现象成为一种必然。  按照操控学派代表人之一勒弗维尔的观点,翻译是一种改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主要受两方面的限制:意识形态和诗学。译者往往会依照读者的特定需求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以使其符合译者所处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翻译既是一种文化改写,又是一种文化操纵。本论文以操控论为理论框架,把林纾的英译中译本《吟边燕语》作为个案分析,通过深入分析林纾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意识形态,诗学因素对林纾的影响,指出林纾译本中各种变通现象,包括文化意象,儒家伦理词汇,成语,称呼语的变通,西方文化信息的增加,文言文的采用,史传体特征的模仿正是林纾受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氛围、意识形态、诗学等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为了顺应社会环境的需要,符合文化和文学体系规范,满足当时国人的文化心理需求,契合目的语读者在特定的文化交汇期的特定要求而进行的文化变译,以此来实现译文的功能,由此证明林纾译本中文化变译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证明了变译不仅适用于应用文体,也适用于文学翻译,丰富了翻译实践活动。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