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荡寇志》是清代道光年间俞万春的作品。作为《水浒传》最后一部续书,全书承续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价,从卢俊义惊噩梦写起,讲述了陈希真等人攻陷梁山、填平水泊,并将梁山好汉悉数杀死的故事。《荡寇志》对《水浒传》的恶意改写招致了不少近现代学者的反感,但如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小说史的发展中来审视的话,它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代表了英雄侠义小说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共分文三部分。第一部分:《荡寇志》产生的背景。通过分析清道光年间政治文化氛围、英雄观念的变迁和小说审美风尚转变,全面还原《荡寇志》产生的场域。清道光年间虽然忧患丛生,但当时文人却将之视作一个中兴时代,他们希望通过回归传统来解决现实的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荡寇志》荡平草莽英雄、伦理治国的思想;由于明末流民运动的记忆,自明代末年起,小说界就掀起反水浒的浪潮,《荡寇志》仅是对这个浪潮的承续和发展;清代小说创作风尚,尤其是才子佳人的审美倾向的流行客观上放大了《水浒传》人物及情节艺术的缺陷,这个时代呼唤更加合理的情节和合乎人性的英雄的出现。第二部分:《荡寇志》的思想研究。《荡寇志》在解构《水浒传》忠义思想的同时,明确表达了它的治国思想和平寇思想。在治国思想上,《荡寇志》表达了明君、贤臣、勇将三位一体的治国理念;在平寇思想上,《荡寇志》展示了地方邪恶武装的本质,并阐说了平盗的方法。第三部分:《荡寇志》的艺术研究。《荡寇志》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情节构建、人物塑造和战争描写三方面。在情节上,《荡寇志》通过戏仿水浒情节揭示《水浒传》部分情节的荒诞性,通过增加情节的波折、完善情节的背景、掌控情节过程等重新构造合理情节;在人物塑造上,《荡寇志》进一步完善了部分梁山英雄的性格,并塑造了陈希真、云天彪等人,体现出它以人性塑造人物的创作理念;在战争描写上,《荡寇志》着重描写了纷繁复杂的器械战争,弥补了中国战争小说器械描写的不足,同时注重打斗场景的描摹,增加了战争描写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