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竞技体育是高等教育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产物。经过20年的发展,高校竞技体育已初具规模。但是,水平停滞不前、行业管理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差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根本原因就是管理体制的落后。必须从改革、创新管理体制这个源头入手,才能真正解决在新形势下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后劲不足、路径不畅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运用相关理论,在深入分析高校竞技体育、中国大体协性质、概念、内涵、定位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国内外比较研究,提出了改革、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目标模式以及在新形势下的主要对策。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我国的高校竞技体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竞技体育活动,具有业余的性质。是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传统课余体育训练、竞赛活动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是培养新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2.中国大体协是由全国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学生、体育工作者及其相关组织与个人自愿组织起来的全国性的、专业性的,为实现会员共同愿望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的体育社团组织。具有非营利性、中介性、自愿性、唯一性和自治性等五大基本属性。中国大体协应树立现代社团组织民主、“分权”的治理理念,采用“扁平化”治理模式。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能定位,统一“责、权、利”关系。加快组织系统的社团化进程。3.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时期。改革开放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处于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的政府社会阶段。呈现出:组织目标政绩化、组织机构政府选择化、法人治理结构虚拟化、管理方式行政化、职能分散与垄断化、自成体系闭合化等六个基本特征。4.现行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中,由于政府与中国大体协职能定位不准,政府处于主导地位,管理方式行政化色彩浓厚,不仅造成中国大体协能力建设滞后,社团化进程缓慢,而且导致中国大体协社会合法性不足,难以得到社会的支持。成为影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主要因素。5.美国、加拿大、日本在政治体制、经济市场化程度、社会发展水平、教育理念、文化背景等方面虽然与我们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在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6.坚定走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体制发展道路。组建政府联合指导、监管机构,准确定位中国大体协各级组织的角色、职能,建立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政府与社会结合型“三级”管理体制。7.在新形势下,改革、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应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要统一认识,明确高校竞技体育的定位及发展目标;坚定走政府与社会结合型发展道路,组建政府联合指导、监管机构,理清政府与中国大体协的角色定位;明确中国大体协各级组织的职能定位;健全、统一行业管理规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多元化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增强自我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