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审计失败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部审计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手段,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能提高财务报表可信度。注册会计师通过勤勉工作,依据充分的审计证据,对上市公司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表专业意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活动中有能力发现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注册会计师的意见被市场所信赖,能够影响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判断。然而,近年来,接连爆发的康得新案、康美药业案动摇了投资者对外部审计制度的信心。外部审计机构连续数年的审计工作未能发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巨额资金占用行为,引发了投资者对外部审计制度有效性的质疑。在此背景下,剖析代表性案例,研究审计抑制机制失效的原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控股股东和掏空的定义,从理论层面推导外部审计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机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本文认为,高审计质量是发挥抑制效应的基础,审计失败则无法发挥抑制效应。本文继而从审计师独立性、审计师执业活动和外部审计环境分析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最终提出结论和建议。本文认为,低审计质量无法发挥审计对掏空的抑制效应。现行审计委托机制可能产生审计委托代理冲突,对审计师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审计监督效应。事务所质控复核部门权责失衡,质控复核机制难以显著提升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需要改善审计外部环境。根据以上结论,本文从增强审计师独立性,强化审计师责任,改善外部审计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建议改革审计委托制度,探索实施第三方付费指,实施审计机构强制轮换制度;强化签字注册会计师责任,将质控复核注册会计师纳入行政惩戒范围;强化金融机构积极识别义务,推进金融机构函证数字化集中化改革,将提供不实函证信息行为纳入信用惩戒机制。
其他文献
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对组织的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员工绩效受到学者和企业的高度关注;影响工作绩效受到个人和
周期性时间序列大量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之中,比如奶牛的产奶量序列、GDP序列、上海市月度最高气温序列等等。有一些时间序列看起来像是具有周期性,但是其“周期”
灰铸铁制动盘是汽车制动器关键的安全件之一,通常要求制动盘内外部不允许存在任何缩松缺陷,对于众多车型,不同尺寸结构的制动盘来说,实际很难用简单而又单一的方法来预防缩松
肥胖症是全球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过多的能量摄入、和不足以抵消摄入量的能量消耗以及随后的肥胖与疾病、残疾和死亡率呈正相关。已有很多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对宿主代谢
水资源日益短缺是全球农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干旱成为限制作物生产力的最大限制性因子,在所有自然灾害中居首位,作物在盐胁迫条件下的反应和抗(耐)机理,很多表现与干旱胁迫相同
随着国六法规的实行,柴油机排放物限值更低,这对柴油机后处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六排放标准采用的瞬态测试循环(World Harmonized Transient Cycle,WHTC)的中、低负荷工况点较多,该区域内发动机排气温度普遍较低(150~350°C)。不利于后处理系统催化氧化,导致柴油机排放增多,此时需要进入排气温度控制策略,提高排气温度,使其满足柴油机后处理系统。DOC作为后处理
万物互联和5G技术为软件研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软件企业要赢得国际市场的青睐,就必须达到国际标准。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简称CMMI)是一套由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和美国国防工业协会共同研发的国际公认的软件企业管理标准。CMMI软件评估通过评估师现场考察的方式,为软件研发企业评定等级,并提供管理改进方案。本报告记录了笔者实习期间为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的全方位渗透,企业业务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必然需要进行变化。移动互联是“互联网+”的核心之一。很多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的
目前,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各行企业员工都长期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长期超负荷操作,使员工受到精神、身体双重压力,久而长之便会产生以身体疲劳、疲惫不堪、情感低落等表现形式的职业倦怠现象。在银行界,职业倦怠也同样严重。过多的任务指标、苛刻的服务需求和急剧升级的信息技术等,使一些银行员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只有尽量减少员工的职业倦怠,恢复队伍活力,才
中国医药行业处于“仿制药战略”向“创新药战略”转型的阶段,创新药研发具有临床前/I期、II期、III期临床研发、产品上市等多个阶段。创新药在研发到上市的各个阶段有很多风险因素,每个阶段因素会导致该创新药上市失败,从新药进入临床I期开始,到最后成功获得药监局审批上市的概率仅为9.6%。本文通过风险的定义、特征与类型,对新药研发风险进行分析,通过识别创新药宏观的经济、政策、技术、市场等风险因素,分析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