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医皮科著名医家治疗湿疹的病案进行归纳整理,挖掘分析医案中的相关信息,探索不同证型湿疹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规律,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中医药基础研究、中药成方制剂的研发等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当代中医皮肤科著名医家治疗湿疹的医案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数据库为平台,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涉及到规则分析、改良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所搜集的医案进行四诊信息、辨证分型的频次统计,以及不同证型的症状表现、组方规律、潜在新方的研究。结果湿疹总共涉及148种症状,频次2332次。其中望诊的内容总共出现1435次,占总量的63.9%,皮损症状出现878次,占症状总数的37.7%,占望诊内容的61.2%(878/1435),舌疹出现480次,占症状总数的20.6%,占望诊内容的33.4%;问诊内容总共出现635次,占总数的27.2%;脉诊出现224次,占总数的9.6%。湿热证湿疹的皮损以红斑、丘疹、糜烂、渗出为特征,多伴有舌红、大便秘结的症状;皮损多发于四肢。湿热伤阴证湿疹的皮损除红斑、丘疹、渗出外多伴有皮损浸润,皮损发病部位以头颈部最为多见,其次为四肢。湿疹脾虚湿困证除表现为红斑、丘疹、渗出外多伴有皮损肥厚,纳呆等症状;皮损可发于周身,但以四肢、躯干部最为多见。血虚风燥证湿疹皮损表现除红斑、丘疹外多伴有鳞屑,皮损好发于四肢及头颈部。血热风燥证湿疹的皮损表现以鳞屑最为突出,皮损好发于头颈部。寒湿证湿疹除瘙痒、渗出、丘疹外多伴有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等症状。湿热证湿疹在药物的用药规则分析中“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祛湿药->生地黄”的频率最高。在多味药的配伍关系中多涉及“龙胆泻肝汤”、“犀角地黄汤”的药物组合。候选新处方:全蝎_党参_白芷_僵蚕_木贼;黄芩_黄柏_苍术_车前子_木通_泽泻;赤芍_土茯苓_菝葜_浮萍_淡竹叶_白茅根_首乌藤。湿热伤阴证湿疹的高频药物多为补益阴液气血药及祛湿药。其组方规律分析中多涉及清养肺胃、生津润燥的“增液汤”“沙参麦冬汤”的药物。候选新处方为:天冬黄精太子参牡丹皮,凉血益气以生阴津。脾虚湿困证湿疹的高频药物中祛湿药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益气健脾药。两味药配伍关系所涉及的药物多为“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五苓散”的主要组成。候选新处方即:茯苓_甘草_炒白术_猪苓_苍术_牡丹皮;黄芩_陈皮_牡丹皮_车前草_黄柏_大血藤;苍术_陈皮_牡丹皮_当归_首乌藤_木瓜。血虚风燥证湿疹的治疗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祛湿药,其次为益气养阴健脾药以及祛风止痒药。药对中频次与置信度均较高的为“荆芥、防风”组合。治疗血虚风燥证湿疹的药物配伍含有“当归饮子”的组方思路,即养阴血以润燥兼以祛风止痒。血虚风燥证湿疹的新处方为:荆芥_白术_防风_生地黄_茯苓_南沙参。血热风燥证湿疹的高频药物为凉血的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其次为止痒的白鲜皮、苦参,以及祛风药如荆芥、防风、蝉蜕。寒湿证湿疹的治疗多运用“升阳除湿防风汤”加止痒的白鲜皮、地肤子治疗。气阴两伤证湿疹的高频药物为益气养阴理气之生地黄、生黄芪、陈皮,其次为益气养阴健脾药,祛湿药,以及清热凉血药。风热证湿疹的高频药物为祛除卫表邪气的荆芥、防风、牛蒡子,凉血的丹皮以及止痒的白鲜皮。毒热血瘀证湿疹的高频药物为活血化瘀的三棱、莪术、红花,清热凉血的赤芍、生地以及祛风止痒药物白蒺藜。治疗肺胃蕴热证湿疹的高频药物为桑白皮、生地黄、黄连,多数药物归属于清热燥湿、清热泻火以及清泄肺胃类。肺胃之热或与湿结,或与痰结,而发为皮疹,肺胃之热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肺胃蕴热证湿疹的治疗多运用清胃散加减治疗。结论在湿疹的诊断过程中望诊为医家重要的信息来源,其次为问诊、脉诊。其中关于患者整体状况的问诊以及舌脉的诊察与观察皮损表现及发病部位同等重要。湿疹不同证型中频次最高的症状均为瘙痒,说明瘙痒对湿疹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瘙痒亦是湿疹治疗的难点。湿疹患者整体状况的症状表现对于湿疹不同证型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不同证型的湿疹均运用了祛湿药物,说明祛除湿邪贯穿湿疹治疗的始终。不同证型湿疹的组方用药规律及候选新处方各不相同,说明辨证论治是提高湿疹疗效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