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分析研究,旨在通过文本分析揭示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新闻报道是一种典型的公共话语文本,其思想观点、内容主旨必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在批评性话语分析学者眼中,完全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是不存在的。因此研究新闻报道就成为探究主导意识形态及权利关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猛,随之而来得便是巨大的能源需求。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巨大,任何一种改变只要是发生在中国都会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国能源需求激增也不例外。中国国内能源供应不足,必然面向全球采购,这对一些国家来说有利可图,而另一些国家却将之视为威胁。翻阅国外各大媒体报道,不难发现一些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论调。某些西方媒体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指责中国抬高全球能源价格,威胁全球能源体系的稳定,污染空气破坏全球生存环境。中国面向拉美以及非洲等一些西方不愿涉足的地区采购石油,又被指责是争抢能源强盗行径。事实上,中国的国际能源政策历来强调合作共赢,从不向国外提供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中国与任何国家的能源合作从来都是自愿民主,可靠负责的。近年来,中国也加大了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在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而所有的这些努力,因为政治形态和立场观点等人为因素,淹没在了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之中。本文从费尔克劳拉夫的三维模型以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等相关理论出发,运用文本及物性分析、词汇选择、名词化及被动化等分析工具,描述分析了文本的语言特征,然后进一步阐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最后将之放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大背景下,讨论语篇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纽约时报故意将中国的形象设定为贪婪掠夺者,在全球范围内肆意抢夺能源、剥削弱国,不负责任地开发化石燃料,破坏全人类的生存环境。所有这些报道,无不是用看似中立的报道,实则夸大并歪曲事实,宣扬"中国威胁论",丑化中国形象,激怒国外百姓并影响政策制定者的决策。本文希望通过就纽约时报针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报道展开批评性话语分析,以小见大,培养读者批判性的阅读习惯,警惕西方过分政治化报道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