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与监管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912569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爆发了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在随后的两年内达到了顶峰,不少学者甚至将其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提并论,由此可见其波及范围和影响程度都是罕见的。“顺周期性”和“宏观审慎监管”是此次金融危机为推动经济学发展留下的宝贵财富。顺周期性简而言之就是指主要的金融变量如信贷、利差、贷款损失等与实体经济变量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共同运动,并以正反馈方式加剧经济周期波动现象。本文探讨的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是指由银行自身或人为的因素引发的信贷行为加剧经济周期波动的现象。金融危机与金融体系或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密切相关。金融体系或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顺周期性因素很多,具体到商业银行而言,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既有其自身的原因即商业银行内在的顺周期性,也有来自外部制度规范带来的顺周期性。此次金融风暴中,刚刚付诸实施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准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一度成为众人诟病的对象。人们对引发或加剧金融危机的因素的反思,认为传统的以单个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定为监管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方式强化了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忽略了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宏观审慎监管的二维监管模式以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为监管对象,同时又是一种逆周期的监管方式,这使得宏观审慎监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美、英及欧盟各国积极筹备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而我国也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纳入“十二五”规划中。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从顺周期性的经济学原理出发,探讨了存在于银行自身内在的顺周期性以及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微观审慎监管下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及这种顺周期性被强化的传导机制,提出并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下缓解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逆周期监管措施,并尝试建立了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因此本文是主要内容为:第一章,绪论。在本章中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框架、方法、主要创新与不足,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章,顺周期性与银行监管的理论与内涵。本章主要阐述顺周期性的理论基础,并对顺周期性进行内涵界定;同时介绍了银行监管的资本监管理论与宏观审慎监管理论。对顺周期性的探讨离不开经济周期,而对经济周期的探讨有两个视角,一个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另一个是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主要是从实体经济运行的角度研究经济周期的生成原因和传导机制。而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则从另一个角度即金融因素的角度,强调了金融因素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体现了经济波动与金融因素二者之间的关系。顺周期性,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复杂系统中存在的正反馈机制,使得系统出现自激振荡和零点漂移。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是指由银行自身或人为的因素引发的信贷行为加剧经济周期波动的现象。商业银行经营有其特殊性,银行自身和银行市场存在多重信息不对称,银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同时银行风险具有负的外部性,银行的这些特征都决定了实施金融监管的必要性。长久以来银行业的监管奉行的是一种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微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其观点为只要保证每个银行个体的稳健经营整个银行系统就是安全的。宏观审慎监管不仅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但更重要的是以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作为监测对象,从而实现金融稳定。宏观审慎监管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时间维度,一个是跨行业维度。宏观审慎监管在时间维度上不仅关注整体风险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变化,更重要的是处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问题,利用时间维度的延续性寓干预手段于周期之内。宏观审慎监管在跨行业维度上关注的是在特定的时点上,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在金融体系内部是如何分布的。由此宏观审慎监管在政策上如何识别对系统有重要性风险贡献的金融机构、判断风险在金融体系内部如何分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主要暴露于哪些行业,变得非常重要。第三章,微观审慎监管下的顺周期性。本章主要分析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形成机制,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既有其自身的原因即商业银行内在的顺周期性,而外部制度如资本监管、后顾型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公允价值会计方法则强化了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此外本章还分析了顺周期与系统性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时间维度上的系统性风险表现为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相互影响、不断强化的顺周期性风险。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是系统性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商业银行自身或其内在的顺周期性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基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银行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信贷活动中的羊群效应产生的银行信贷顺周期性以及薪酬激励机制引起的银行信贷顺周期性。银行与借款人之间以及银行经理人与银行股东之间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经济繁荣期,银行对企业的投资项目和偿债能力往往过于乐观,导致信贷标准放低,许多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也能获得融资,经济进一步繁荣;经济衰退时期银行不良资产趋于增加,信贷政策趋于保守,使得许多正净现值的项目被拒贷,信贷紧缩,经济进一步恶化。银行家像普通投资者那样也是有限理性者,在经济波动出现上下行拐点时,信贷市场上会出现群体性多贷和群体性拒贷两次羊群行为,造成信贷扩张与紧缩。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主要问题是风险与收益激励不一致,银行经理人或员工等“负盈不负亏”。这是种失当的激励方式,高薪激励使得银行经营更加冒险激进,众人冒险,加剧经济波动。关于微观审慎监管下的顺周期性,本文主要从资本监管、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三个角度分析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强化。新旧巴塞尔资本协议下,宏观经济冲击主要是通过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分母即风险权重和分子即资本,从而使银行作出顺周期性的信贷决策,加剧经济波动。现行的拨备制度是种后顾型的拨备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经济繁荣期银行少计拨备,信贷扩张,经济更加繁荣;经济衰退期多计拨备,信贷紧缩,经济一步恶化。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尤其是“盯市会计”的运用,使得银行在经济繁荣期往往多计投资收益少计减值损失,信贷扩张;经济衰退期少计投资收益多计减值损失,信贷紧缩,经济恶化。系统性风险主要有两个来源:时间维度的总体风险和空间维度的网络风险。时间维度上的系统性风险表现为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相互影响、不断强化的顺周期性风险。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是系统性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微观审慎监管下存在强化顺周期性的因素,同时又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系统性风险监管不足的监管方式。顺周期性及由顺周期性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单靠微观审慎监管是不够的,更多地需要运用宏观审慎监管,二者相互配合缓解顺周期性、防范系统性风险才能最小化金融失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第四章,顺周期性的缓解及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提出宏观审慎监管下对顺周期性进行缓解的逆周期政策,更进一步地通过构建我国的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对顺周期性及系统性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已突出说明了既有的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问题亟待解决。金融监管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具体来看,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以及宏观政策框架都要做出一定的调整。本章将从这三方面对商业银行监管进行分析,重点分析缓解顺周期性、预防系统性风险方面的监管政策。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在于理顺经理人激励机制,构建基于风险的薪酬体系。监管部门的监管在于增加更多的逆周期性政策工具,资本监管、会计准则以及杠杆倍数指标都是主要的调整对象。宏观政策框架内则必须包含金融监管、预防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以维护金融稳定。各国内部各监管部门乃至全球金融监管合作有望进一步加强。本文可能的创新:一从资本充足率计算式的分子即资本以及分母即风险权重的角度分析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相应地也从资本充足率的分子及分母角度分析缓解顺周期性的政策措施;二对微观审慎监管、顺周期性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好的梳理。
其他文献
几千年来,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都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的高尚义举,一直备受道德的推崇与赞赏。本文认为,仅仅对见义勇为进行道德上的赞赏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重对见义勇为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