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EMS突变体创制及颜色缺失和籽粒缺陷突变体基因定位与功能分析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yhi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Zea mays L.)是重要的谷类作物之一,广泛用作工业原料、饲料和食品等。同时,玉米因其特有结构特征成为遗传和发育研究的模式植物。突变体是进行玉米种质创新、基因发掘和功能分析的重要工具。玉米常用诱变方法包括转座子插入,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其中,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有着突变多为单碱基变异且突变位点随机等优势。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玉米EMS突变体的快速定位成为可能。论文围绕玉米突变体的创制与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与功能分析,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1.通过EMS诱变玉米B73自交系花粉,创制了系列突变体。鉴定到丰富的表型变异,包括籽粒缺陷、光合系统缺失、矮化、颜色缺失及其他特殊类型。2.对一个颜色缺失(colorless)突变体进行了详细的基因定位和分子机理研究。该突变体在整个生育期的各个组织中均表现为色素缺失,遗传学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单基因隐性控制。通过Mut Map策略对该突变体进行基因定位,发现查尔酮合成酶C2基因(ZmC2)发生了p.Glu183Lys(E183K)的错义突变。通过拟南芥同源基因突变体转化实验,证明了E183突变导致了ZmC2蛋白功能的丧失。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该突变未影响ZmC2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通过广靶代谢组分析发现,该突变会导致黄酮类及下游生物合成代谢的中断,而上游苯丙酸合成向东莨菪苷发生分流。保守性分析表明,查尔酮合成酶ZmC2-E183位点在植物界(进化)和玉米不同品种(驯化)中高度保守。原核表达、玉米叶片原生质体瞬时表达和拟南芥稳定表达等分析表明,E183K及E183位点的其他突变会导致ZmC2发生完全的蛋白聚集,从而导致蛋白功能的缺失。通过对ZmC2蛋白结构分析,出了其蛋白聚集模型并进行验证。探讨了颜色缺失突变体与ZmC2基因在玉米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出了ZmC2与花粉介导法相结合实现玉米转基因阳性植株快速筛选的体系。3.分析了可遗传变异的籽粒缺陷突变体在EMS诱变花粉过程中的基因型变化,出籽粒突变体的快速定位策略并进行应用。对两个籽粒皱缩突变体进行定位,在ZmBT1基因内分别检测到p.Trp186*和p.Pro155Leu突变。ZmBT1编码腺苷酸转运蛋白,负责运输ADP-葡萄糖从细胞质进入淀粉体。该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玉米胚乳淀粉合成的中止,最终导致了籽粒皱缩表型。对一个马齿型突变体进行基因定位,发现Zm SBE2基因发生了p.Gln645*。该基因编码淀粉分支酶,在淀粉合成中催化-1,4-葡聚糖生成-1,4/-1,6-葡聚糖。该基因突变导致胚乳支链淀粉合成中止,最终导致籽粒呈现马齿型。对一个籽粒小且颜色发黑的突变体进行了定位,筛选到两个候选基因。其中泛素特异性蛋白酶基因(Zm UBP5)发生了p.Gln458*突变,更有可能导致了该表型变异。以上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玉米种子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综上,本研究创制了系列玉米突变体,鉴定了颜色缺失,籽粒缺陷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和突变。为进一步解析玉米生长发育调控网络,进行新种质创制、遗传改良及新品种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大豆播种单体在工作时,始终存在着机械部件(开沟器、排种器、覆土器和镇压器)与颗粒(土壤颗粒和大豆种子颗粒)之间、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接触作用,同时还涉及到机械部件和颗粒材料的运动过程,大豆种子颗粒最终的空间位置是机械部件和颗粒材料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对于播种单体的设计、优化、性能以及工作过程的分析,国内外多采用试验或者传统连续介质力学的方法,但是试验法普遍存在试验量大、周期长的缺点;连续介质的分析方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