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正以迅猛发展的态势强烈地改变着这个世界的面貌和历史进程,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它由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反过来其研究成果又大大促进了这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由此,人工智能的意义可见一斑,而“计算机能否思维”又是其中争论最激烈的论题,相关学者都使出浑身解数以期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塞尔的“中文屋论证”正是针对此问题的经典论证,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索。本文旨在阐明塞尔的认知思想,全文以“中文屋论证”为主线,对“计算机能否思维”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塞尔“中文屋论证”的实质、哲学内涵和其中隐含的悖论。“中文屋论证”的真正实质在于探讨“计算机程序能否产生思维”,对于此问题塞尔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他看来计算机程序是语法的,思维是语义的,语法由于缺乏意向性是无法产生语义的,这样他的论证便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而后本文从“中文屋论证”的内在逻辑性、结论矛盾性和现实可能性等方面阐述了它自身存在的五种悖论:“整体论”悖论、“能力”悖论、“隐喻”悖论、“结论”悖论和“突现”悖论。 本文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在“中文屋论证”和“计算机能否思维”问题中出现的激烈争论。“计算机能否思维”是认知科学与哲学界极具争议性的一大论题,由于“计算机”和“思维”本身定义的不统一,这个问题很难得以解决;而认知界的两大派别强AI和弱AI在这个问题上鲜明的立场更使得此问题交锋日盛。 文章第三部分针对“计算机能否思维”论题提出了两种尝试性的解答:第一种是试图用“联结主义网络”模式解决其中最难缠的“语境框架”问题,为“计算机能否思维”的解决拓宽思路;第二种是通过对“中文屋论证”的质疑,从新的角度探究解决“计算机能否思维”的新方法,它就是“比较三段论”。 本文运用了历史分析和系统总结的方法,从“中文屋论证”的背景出发,广泛收集和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对这些成果进行必要的梳理,以形成系统的认识。虽然“计算机能否思维”争论激烈且结果难测,而且由于科技发展的限制,还无法对此问题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然而哲学的意义正在于规范和拓宽人们的思路,尝试新型研究模式,从新的角度对其结果进行预测。本文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整理,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薄见:我们不应该彻底否决计算机思维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