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贫困地区农村缺乏金融服务,这一直是困扰政策制定者的两个因素,也是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阻碍公平社会建设的两个因素。经过相关部门和学术界的积极探索,终于摸索出“小额贷款公司”这种小微金融机构,以求其成为“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输血组织。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在问题的解决上确实有一定作用,但小额借贷公司“不能吸储”的政策规定,又成为桎梏其发展的一大绊脚石。这使得信贷紧缩大环境下,中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与此同时,我国民间资金异常充裕,在我国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股市持续不振、房地产市场受到严格调控的经济形势下,这些资金急需找到投资突破口,于是一种国外引入的新型的民间借贷模式——P2P网络借贷("peer to peer,人人贷”)悄然兴起。本文主要探究自2006年出现在中国市场上的如今正蓬勃发展的一种新型借贷模式——P2P(“个人对个人”)网络借贷。文章从它诞生的背景、条件和缘由出发追踪了它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以国外的Zopa、Prosper、Kiva借贷平台和中国的红领创投。宜信借贷平台为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新型借贷模式的操作模式、盈利情况和风险状况。通过这些具体实例,作者力图证明这种借贷模式拥有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潜力。接下来作者对国内外的网络借贷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以中国金融现状为情境,总结出这种模式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最后以自己的观点出发提出解决之道。目的是希望这种新型借贷模式得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本文的主体是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几大P2P贷款网站进行对比分析,着眼点在运行模式,盈利方式和风险大小这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对国内外P2P企业进行比较,以求更直观和强烈地反映国内P2P行业面临的问题。在文章结构上,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前三部分部分是对P2P借贷模式的产生背景和相关理论的介绍。第四部分是对具体的P2P借贷企业的发展情况的介绍,并分成国外国内两个部分,形成对比分析。第五部分是对中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行业分析,同时就实现该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第一章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这一部分主要是对目前我国民间借贷市场供需双方矛盾的介绍,以及P2P借贷模式因能恰到好处的解决这一矛盾而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事实。本章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全文的研究内容;第三部分则是对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的简介。第二章是对目前国内外有关P2P借贷模式理论研究的综述。国外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对P2P借贷模式的特征、经营模式分类、以及该模式对社会经济的作用进行研究。随着借贷平台的发展,有效数据得到积累,于是近期国外学术界开始以量化方式研究P2P借贷平台的风险状况,这些研究主要是想提取借款者的违约特征,以求更好的预测和控制风险。由于该借贷模式在国内的起步较晚,针对这一课题的国内研究目前仍局限于对P2P借贷模式的特征、经营模式的介绍,也有少数学者开始关注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模式将“民间借贷”引至“阳光下”。第三章是对P2P借贷相关经济理论的归纳。具体理论包括:金融抑制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信贷配给理论。文章不仅逐个阐述了每个理论的内容,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总结了这些理论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具体表现,并最终引申出P2P网络借贷模式可以成为解决各项难题的有效途径。第四章主要介绍几大国内外P2P借贷企业:英国的Zopa,美国的Prosper、非营利性的Kiva、红领创投以及宜信平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这些企业的情况:经营模式及业绩表现、风控措施和营利方式。通过详细介绍国内外企业具体运行情况,总结出国内外P2P企业发展的不同之处。这一章还对宜信的“宜农贷”做了专题介绍,介绍这种模式在促进“三农”发展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证明了P2P网络借贷的社会效益可以远远超过它本身的经济价值。第五章是“P2P”借贷企业在中国的现状分析,第一部分的行业优势着重于这一借贷模式的方便快捷、门槛低、信息透明以及在促进“三农”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的社会效益;第二部分的行业劣势主要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恶意欠款、非法集资、借款人身份的不确定性以及容易沦为洗钱工具这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三部分行业机遇是从中国目前民间资本市场供需双方的现状——资金供给方资源充足,有效需求方渴求资金却得不到满足出发,说明P2P借贷模式若得到正确引导,无疑能成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方式;第四部分则重点介绍了行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体制上、政策上的阻碍。接下来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第六章主要从信用制度建立、监管机构设立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这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重点归结到对P2P借贷行业的引导可以走“自下而上”的道路,也就是在行业发展初期,政府要鼓励P2P借贷平台自行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并允许这个组织自行指定行业规范和操作制度以及准入机制,政府方面要做的是先提供部门设置上的辅助资源。最后是对本文研究的总结,重点阐述了研究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