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经济影响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基于微观视角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yun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成了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包括金融体系在内的市场机制开始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然而,近些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企业层面相关金融维度的重大变化却提示我们,金融发展并不必然导致实体企业实体业务发展,实体企业与金融关联的加深对于企业实体业务的影响存在正负二重性。金融发展为企业提供更为多元的融资渠道,然而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却呈现增长过高和过快态势,带来巨大风险隐患。金融市场发展和工具创新为企业提供了更多投资选择,我国实体企业却普遍热衷于各种理财产品、信托贷款等金融资产,引发社会各界对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忧虑。因而,金融在实体企业发展中作用日益重要,金融与实体企业的关联日益加深,这个过程对实体企业实体业务的影响是什么,其作用机理又是什么,就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本研究聚焦于非金融企业(实体企业)这一微观主体,对实体企业与金融关联加深给实体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与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金融资产和金融收入维度,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给企业资本积累、企业创新和生产效率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不同。本研究从金融资产持有、金融收入、债权融资、金融支付、股东价值导向等更为多元的金融化维度,不仅研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于企业资本积累、企业创新和生产效率的影响,而且研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于企业劳动就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在作用机理的分析过程中,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分析构造理论,注重分析普通劳动者、公司经理、股东等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注重分析企业的公有性质对于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作用,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属性。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经济影响进行了计量估计。
  本研究一共包括九章,可以分为研究基础、主体内容和研究总结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包括第1至3章,包括绪论、分析基础、相关事实描述和文献述评三章内容,以此作为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具体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4至8章,分别从金融化的具体维度,研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资本积累、劳动就业、劳动收入份额、企业创新和生产效率五方面的影响。第三部分包括第9章,涵盖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等内容。其中,第1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框架、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章,对本研究使用的金融化、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经济影响等概念的涵义进行了说明,对马克思关于不同形式资本运动的研究、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非正统经济学关于金融化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并从研究关注重点、分析中的理论使用、对于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分析、注重企业公有性质作用四个方面说明了本研究的政治经济学属性。第3章,从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股东价值导向三个维度,对美英日德和金砖五国相关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事实进行了描述,并对资本积累、劳动就业、劳动收入分配、企业创新、生产效率五方面经济影响的文献予以述评。第4章,借鉴现有研究,构建了包含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房地产持有、债务融资、股东价值导向等金融化相关维度影响企业资本积累的理论框架,重点分析了金融资产对于资本积累的“挤占实物投资效应”和“蓄水池效应”,债务比重对于资本积累的“可用资金规模扩大效应”和“债务支付陷阱效应”,股东价值导向对于资本积累的“股权价值上升效应”和“产业资本利用效率提升效应”,并利用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量化估计了各维度的实际效应。研究发现,金融资产和股东价值导向对于资本积累影响不显著,但房地产持有和债务融资比重对于资本积累有显著负向影响。第5章,借鉴现有研究,从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股东价值导向三个维度研究了金融化对企业劳动就业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金融资产对于劳动就业的“挤出效应”和“蓄水池效应”,金融负债对于劳动就业的“规模扩张效应”和“债务负担效应”,股东价值导向对于劳动就业的“劳动地位下降效应”和“竞争力提升效应”,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各维度实际效应进行了量化估计,并进一步研究了房地产投资、企业产权性质和岗位异质性对基本回归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负债渠道对劳动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股东价值导向对劳动就业有负向影响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金融资产渠道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不显著,但房地产持有显著负向影响劳动就业。三种维度对不同劳动岗位没有显著影响。第6章,借鉴现有研究,从金融动机、金融收入、金融支出三个维度研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分析了金融动机的股东最大化机制、金融支出的加成定价机制、金融收入的退出选择权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原理,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实际影响进行了量化估计,并进一步研究了采用不同劳动收入份额度量、劳动异质性、企业产权性质对基本回归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动机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显著负向影响,金融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有利于资本。金融动机和金融收入对普通劳动者和高管都有显著负向影响,但是对于高管的影响微乎其微。金融动机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体现在民营企业,反映了企业的公有性质对于劳动者收入的维护作用。第7章,借鉴现有研究,从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股东价值导向三个维度,研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阐释了金融资产对企业创新的“蓄水池效应”和“挤出效应,”金融负债对企业创新的“缓解融资约束效应”和“债务负担效应”,股东价值导向对于企业创新的“剩余价值生产效应”和“经营策略转变效应”,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影响进行了量化估计,并进一步考察了金融化对创新活动比重的影响,以及房地产投资、产权异质性对基本回归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金融负债规模对企业创新规模有显著正向作用。股东价值导向对企业创新没有显著影响。金融资产对于企业创新没有显著影响,但房地产投资显著负向影响企业创新规模。第8章,借鉴现有研究,从债权融资维度研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阐释了债权融资影响生产率的资本积累渠道、人力资本渠道、研究开发渠道作用机理,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其影响进行了量化估计,并进一步考察了债权融资期限结构、股权融资、企业的产权性质对基本回归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非金融企业债权融资对企业生产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分渠道看,资本积累渠道影响显著为负,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渠道显著为正。短期和长期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和显著性与基本回归结果相同。资本积累渠道对于生产效率的负向作用,以及人力资本渠道对于生产效率的正向作用,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皆成立。研究开发渠道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国有企业不显著,民营企业显著为正。第9章,概述了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研究相关内容进行了展望。
  本研究对于我们更为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多元维度及其广泛影响,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相关政策措施,更好地实现从金融发展到实体经济发展,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在基于个人自主性处理性别不平等的相关问题上,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至少面临着两个难题:其一,女性的自我认知会被社会建构扭曲;其二,虽是出于自愿选择,却被社会建构的适应性偏好则加固了性别不平等的事实。本文借助考察两位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玛莎·纳斯鲍姆(Martha Nussbaum)和克莱尔·钱伯斯(Clare Chambers)——的理论来回应这两个难题。玛莎·纳斯鲍姆论证其能力进路理论可以帮助女性建
学位
本文主要讨论语义与语用的界面问题。语义与语用的界面问题是由语义不确定现象所引起,其本质是语境对语义的影响程度问题。以博格为代表的极简论认为语义与语境完全无关,这是本文反驳的主要立场。本文的观点是指称语境论,它有两个要点:第一,语义与语用之间的界面是相融合的——即句子的语义内容既需要相关的语义理论,又需要部分的语境理论;第二,确定句子的语义需要语境是因为确定句子的意义需要词语的指称,语境是句子语义的
庄子之“德”意蕴深厚,层次丰富,其“德”论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然而学人或以论“德”“道”关系来解,或与“性”相联,通过区分二者的同异来论,虽有以“德”为内容进行讨论,但始终止步于对“德”是一种内在性的阶段,《德充符》篇中“德不形”的观点深入人心,其将“德”的范围划定在人之内而忽略了“德”的作为内在性可以向外彰显、发动的方面。作为应物自然、与万物为一、无欲而行之完满的本性之“
学位
查尔斯·泰勒是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是一名加拿大的自由派天主教徒,是以赛亚·柏林的学生;其关于宗教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世俗时代》一书中。在此书中,查尔斯·泰勒通过对西方世界的社会史和思想史发展的论述,结合其之前的世俗化理论的学术研究成果,回答了“为什么在西方社会,在1500年时,不信上帝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到了2000年,不信上帝不仅容易还不可避免?”的问题,认为世俗化社
在现代多元的社会中,儒家传统是否仍具有规范力量,并要求政府推崇儒家传统所蕴涵的价值?对于这一问题,儒家民主主义者的答案是肯定的,并试图重新解读儒家理论从而与民主相容。给定传统儒家理论属于至善主义,那么儒家民主义者就跟自由至善主义者一样面临着至善主义困境(the perfectionist dilemma):儒学作为一种关于好生活的整全理论,在形而上学上并不持有中立的立场,然而民主需要将自由与平等视
上帝实存的本体论证明是哲学史上著名的论证。相比之前的学者,康德借助对于实存命题的探讨来对这一论证进行反驳。康德对实存命题的看法包含形式和认识论两个部分。在实存问题的形式部分中,康德提出,无论是否处在实存命题中,“存在”总是只能作为系词。在实存问题的认识论部分中,康德提出,实存命题的可能性通过“实存”这一模态知性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运用得到辩护。这两个层面的解释可以被统合于康德所给出的术语:实存命题作
学位
国家消亡思想不仅是马克思国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国家命运的交代。“国家消亡”不是乌托邦理想,相反,其根植于自下而上的国家与市民社会辩证关系之中。从宏观上看,国家消亡的内涵意蕴表现为国家阶级属性及其政治统治职能的消亡,国家社会性与社会管理职能的彰显,即国家历经从社会中来,最终回归于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微观上看,“国家消亡”代表了对“劳动、资本、国家”三元结构的积极扬弃。国家
学位
个体与共同体的二元对立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对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认识和分析超越了在他之前的哲学家,并且在历史的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条解决个体与共同体矛盾的可能路径。  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法哲学中关注到现代社会个体与共同体的矛盾问题,通过批判黑格尔诉诸理性国家解决这一矛盾的局限性,马克思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市民社会。青年黑格尔派反对黑格尔思辨体系对个人的压抑,形成了费尔巴哈强调人
学位
《红楼梦》诗词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审美意境,在《红楼梦》全书乃至整个古典诗词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则作为古典诗学词学的典范之作,也与《红楼梦》一样具有“总结性”的意味。所以,本文的主要思路是以王国维的“境界”说作为理论依据,来分析和研究《红楼梦》诗词的审美意境。  通过分析,文章认为《红楼梦》诗词的审美意境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其一,《红楼梦》诗词以其情感表现之
悠游山水、玩味自然,在魏晋时期是最为高贵风雅之事。风流之余,将自然之美诉诸笔端,则成就了被认为是最合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追求的山水艺术,这是外在的自然第一次被士人作为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来观照与表现。那么为何只有到了魏晋时期,自然山水才由哲学之境发展到艺术之境,自然山水之美才真正被发现、被欣赏,这正是本论文试图回答的本源性问题。文章在廓清魏晋自然观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以自然观念的转变对一个哲学意义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