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退化高寒草甸土壤酶化学计量学及微生物群落特征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j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大规模退化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在环境条件脆弱和生态系统结构不良的青藏高原地区,严重的草地退化现状不但危及区域生态安全,还影响着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壤退化是草地退化的核心,土壤退化意味着草地生产力和环境调节能力的下降,探究土壤性质的变化对于土壤质量的表征和明确草地退化机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西藏自治区当雄县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变化趋势,明确了微生物量和酶计量学特征、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氮循环功能基因的驱动因素,为藏北高寒草甸的退化机理研究和修复措施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生物量和理化性质特征轻度退化会促进植物的生长,而重度退化会大大降低草甸的生产力。草甸退化降低了土壤养分含量,其中重度退化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与未退化相比分别降低67.4%、56.2%和36.2%,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在中度退化显著降低,与轻度退化相比分别降低59.2%、23.4%和10.1%。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在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中均低于未退化草甸。2.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相较于未退化草甸,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量磷(MBP)在重度退化降低了41.4%~73.9%。碱性磷酸酶(ALP)升高,未退化β-1,4-葡萄糖苷酶(BG)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显著低于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纤维二糖水解酶(CBH)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在轻度退化最低。ln(BG+CBH):ln(NAG+LAP)为0.55~0.91,ln(NAG+LAP):ln(ALP)为0.73~0.97,偏离了全球均值1.41和0.44;向量长度和角度分别在中度退化和轻度退化最高,说明草甸退化过程中微生物受P限制强于N限制,而中度退化时受C限制相对较强。微生物量及其计量学特征受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共同驱动,酶计量学特征总体上受p H、硝态氮和铵态氮共同驱动。3.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随退化程度的加剧,细菌Chao1指数升高,真菌Chao1指数先升高后降低,在中度退化最高,Shannon指数无显著差异。细菌和真菌的β多样性在不同退化程度间表现出显著差异。门水平上,退化过程中占主导优势的细菌群落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3.0%~35.7%)、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1.4%~27.6%)、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1.7%~22.3%)、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6%~16.4%)、绿弯菌门(Chloroflexi)(5.9%~7.3%),其峰值分别出现在中度退化、轻度退化、未退化、轻度退化和未退化;占主导优势的真菌群落为接合菌门(Zygomycota)(54.8%~69.4%)、子囊菌门(Ascomycota)(26.1%~41.7%)、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1.8%~6.0%),其峰值分别出现在重度退化、轻度退化和未退化。Mantel分析表明,速效磷是驱动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4.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及多样性特征轻度退化会提高硝化基因(amoA-AOA和amoA-AOB)和反硝化基因(nirS、nirK和nosZ)的α多样性。氮循环功能基因的丰度随退化程度的加剧呈倒“V”型变化,除nosZ在轻度退化最高外,最大值均出现在中度退化,而重度退化为最低,草地退化可能使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加强。其中,amoA-AOA的拷贝数约是amoA-AOB的271.2~329倍,nirS的拷贝数约是nirK的41.9~111.2倍,说明研究区内AOA和nirS占主导地位。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多样性特征受草甸生物量、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比共同驱动,其中p H、有机碳、全氮和化学计量比是硝化基因的主要影响因子,地上/地下生物量、全磷和速效磷是反硝化基因的主要影响因子。
其他文献
黄河源区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十四五”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日益剧烈的人类活动影响,黄河源区高寒草甸草地状况持续退化。为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我国已陆续采取禁止过度放牧、围禁等措施,畜牧对高寒草甸的影响在逐步降低,但高原鼠兔的持续性活动一直影响着高寒草甸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是高寒草甸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土壤质量对高寒草甸生态平衡可持续发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面积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30%,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系统安全保障起着重要作用。但因高寒区草地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过度放牧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草地退化严重,且草地退化后难以自我恢复,这严重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受到不利影响,但人工草地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放牧压力。目前,关于人工草地对土壤线虫群落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较少,这对高寒
不同植被与耕作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协同发育使得地表土壤具有很强的拦蓄泥沙的能力,研究其相互的响应关系对理解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机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陕北绥德辛店沟小流域5种植被恢复(人工草地、荒地、灌丛地、乔木林、乔灌林)及其林下土壤性状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的7~9月期间,通过径流小区数据采集和群落样方调查试验,研究了不同坡向坡位下植被结构、土壤性状特征,及其与产流产沙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数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坡地面积广,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重要方式。由于干旱缺水,土壤水分成为制约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关键性因子,并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仍缺乏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驱动下的土壤养分循环和微生物代谢机制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典型坡面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坡面不同坡位、不同土层、根际与非根际土和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微生物代谢
为探讨无人机遥感分类技术对种植结构复杂区作物分布信息提取的潜力及适用性,本研究从无人机遥感影像作物分布信息提取方法入手,对比分析了不同分类方法提取作物分布信息的分类精度。首先,通过地面调查在内蒙古五原县域内选择了五处研究区并通过地面调查确定了其作物种类。其中,研究区1和研究区2均具有四种作物,研究区3具有三种作物,研究区4具有五种作物,研究区5具有八种作物。进而,基于无人机遥感可见光遥感平台和无人
施肥是农业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措施,目前关于长期施肥对土壤性质,尤其酶和微生物特征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的坡地农田长期(1995-2019年)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研究长期氮磷施肥处理(CK、N1、N2、N1P、N2P,其中N1、N2施氮量分别为:55.2,110.4 kg·hm-2,P施磷量为90 kg·hm-2)对坡地农田土壤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取得主要结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影响下流域水文连通过程的变化研究对于揭示植被变化对土壤侵蚀过程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水文连通性的定量表征未能从功能连通的角度揭示产汇流和产输沙过程中水文连通的阻力机制。因此,本文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四条典型小流域水沙过程的影响,通过耦合达西-韦斯巴赫阻力(f)构建了新的水文连通性指数(ICf),评估了水文连通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IC和ICf对流域径流
在长期的过度放牧和人为破坏下,使我国抗干扰能力较弱的草地退化十分严重。目前内蒙古草原不同类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可利用性草地资源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再加上我国的大气氮沉降连年上升,这进一步导致了我国的草地生态系统可能由氮限制转化为受磷限制。本研究以北方草地的四种草原类型区(森林草原交错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四种草原类型区草原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物种多
实际蒸散发(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ETa)是水量平衡中的一个主要支出项,影响着地表生态系统中水分循环、植物生长发育和能量循环等环节。1990年以来,实际蒸散发在气候和土地利用的双重影响下发生了剧烈变化。本研究基于延河流域水文、气象数据和6期土地利用数据,探究基于蒸散互补相关原理模型在ETa估算中的适用性,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周期分析、敏感性分析、贡献量分析等方法,
氮素是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主要限制因子,化石燃料及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生态系统氮素输入显著增加,进而影响植物-土壤之间的碳走向。植物根系分泌物是联系植物和土壤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目前,氮肥施加作为草地经营和管理的重要途径,明确增施氮肥对碳素循环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过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白羊草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氮添加水平(尿素0、2.5、5、7.5、10、15 g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