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研究区南岭地区(北纬24°—26°,东经110°—115°)的构造、岩浆岩、钨、锡矿床以及华南地壳异程度展开了研究,获得了对该区钨、锡成矿的新认识,有以下成果。1.在研究区范围内断裂构造主要以北东向及北北东向为主,在构造的复合部位钨、锡矿床较为发育。2.对燕山早期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花岗岩及燕山晚期第一阶段花岗岩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分析了研究区钨、锡矿床的分布规律及燕山期各阶段花岗岩与钨、锡矿床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燕山期花岗岩以燕山早期为主,早期的花岗岩与钨、锡矿床关系最为密切;研究区钨、锡矿床空间分布规律明显,在东经113.5°-115°范围内,以钨矿床为主;在东经111°-113.5°范围内以锡矿床为主;在整个研究研究区范围内,钨、锡共生的矿床也广泛分布,其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总体上,钨、锡矿床的分布规律是西锡东钨,而不存在中间钨、锡兼重的规律。3.作者从地壳分异演化程度的视角将华南地壳的分异程度与全球地壳的分异程度进行对比,用亲壳元素、亲幔元素论证了与全球地壳相比华南地壳具有较高的分异程度,并认为,由此而引发钨、锡等成矿元素异常富集是华南钨、锡成矿省形成的物质基础。4.利用研究区1:20万地球化学数据(北纬24.8°—26°,东经110°—115°)制作了钨、锡元素分布图,结合该区的岩体分布、构造特征分析了钨、锡元素的分布情况,计算了两种元素的异常下限,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广大范围内各期岩体的周围都存在钨、锡元素的正异常。5.本文对华南地区今后的钨、锡矿找矿进行了预测,对锡矿找矿划出了3个一级靶区和4个二级靶区;对钨矿找矿划出了5个一级靶区和4个二级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