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周期性发生于经前的影响妇女日常生活和工作、涉及躯体及精神行为的症候群,称为“经前期综合征”。中医古籍无“经前期综合征”相对应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中医妇科学》四版教材将其归结为“月经前后诸证”的范畴,包括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头痛、经行发热、经行身痛、经行吐衄、经行口糜、经行风疹块、经行情志异常等多种病证。 现代中医学研究多从月经来潮这一核心问题上将月经前后诸证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山东中医药大学乔氏等对PMS临床表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经行诸证中医辨证有7个基本证候,其证候分布如下:肝气逆(58.9%)、肝气郁(27.5%)、肝火上炎(5.2%)、心脾两虚(3.3%)、脾肾阳虚(2.6%)、肝肾阴虚(1.1%)、其它(1.5%)。可见本病的主要证型为肝气逆、肝气郁、肝火上炎与心脾两虚四证。从肝论治已经被公认为治疗PMS的主要方法。 近年许多研究证明雌激素(E2)、孕激素(P)及催乳素(PRL)在PMS的主要证型发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单胺类神经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5-羟色胺(5-HT)等是一类调节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在脑内与行为和情绪相关,在体内的含量可反映神经系统功能变化。这些物质在PMS患者的血清中随月经周期而周期性变化。 很多学者开始从病证结合角度,分析PMS患者内分泌激素及神经递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对PMS各证型的辨证进行规范化研究,为进一步临床研究辨证用药提供依据。 研究目的:研究某医院PMS肝气逆证患者的发病情况及其内分泌激素(E2、P、PRL)及神经递质(5-HT、NE、E)的变化。本研究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有机结合,丰富辨证论治内容,补充传统四诊八纲辨证的不足,有利于对中医证型本质的探讨,使遣方用药更具有针对性,为中医辨证论治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此次研究使用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制的《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量表》(DRSP)和《月经周期症状每日自我评价表》,对149例PMS肝气逆证患者的症状表现进行调查,实验室测定其一个月经周期中经前期、卵泡期、排卵期血雌激素(E2)、孕激素(P)、催乳素(PRL)、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的变化。收集资料后使用Microsoft Excell数据库、SPSS10.0软件等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D)表示,患者与正常人的内分泌激素、神经递质水平进行t检验。 研究结论: 1.PMS是妇科的多发病常见病,其主要证型为肝气逆证。 2.因PMS是一种明显的身心相关的疾病,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女性较易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