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热带气旋是影响全球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它是具有暖心结构的天气尺度的低压系统。热带气旋起源于热带海洋上,常规观测通常难以对其进行探测,因此,卫星遥感在监测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为了实现对快速变化的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有效监测,需要发展静止轨道微波探测,而静止轨道微波探测需要考虑毫米/亚毫米波才能克服天线口径对地面分辨率的制约。本文在发展静止轨道微波遥感探测技术方面做了有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带气旋是影响全球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它是具有暖心结构的天气尺度的低压系统。热带气旋起源于热带海洋上,常规观测通常难以对其进行探测,因此,卫星遥感在监测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为了实现对快速变化的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有效监测,需要发展静止轨道微波探测,而静止轨道微波探测需要考虑毫米/亚毫米波才能克服天线口径对地面分辨率的制约。本文在发展静止轨道微波遥感探测技术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计算了水汽吸收通道和氧气吸收通道附近的权重函数,在毫米/亚毫米波段开展了敏感性试验,确定了探测热带气旋的最佳通道组合,分析了热带气旋在毫米/亚毫米波段的辐射特性。首先,利用典型层云和积云降水以及台风降水的雷达探测资料,分析了卫星降水观测对空间分辨率的要求。分析结果表明,30公里的空间分辨率是卫星降水观测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利用美国标准大气廓线以及云模式模拟输出的热带气旋云雨大气廓线,计算了热带气旋不同位置,全球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毫米/亚毫米波段微波大气透过率权重函数。对热带气旋不同位置的权重函数峰值高度的分析结果显示:对流层低层的大气温度可以选择118GHz通道的远翼频点来探测,而对高层大气温度进行探测时,选择425GHz通道的远翼频点较为合适。在湿度探测方面,183GHz通道组合适合探测对流层中层大气的湿度,高层大气湿度的探测应该首先考虑380GHz通道组合来实现。根据温度探测通道和湿度探测通道的权重函数分布,鉴于国内现有遥感仪器的制造水平,建议选择118GHz三个通道与425GHz八个通道共11个温度探测通道和183GHz三个通道与380GHz五个通道共8个湿度探测通道作为未来静止轨道微波探测的候选通道。其次,通过敏感性试验的分析,从辐射亮温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118GHz通道、425GHz通道、183GHz通道和380GHz通道对不同高度层大气的探测能力,并得出大气温度和湿度反演会互相影响,需要采取同步反演的方法反演大气温湿廓线,而进行温度和湿度反演时,还必须要考虑冰态水凝物的散射的结论。云中水凝物粒子的敏感性分析还表明,118GHz是重要的降水反演通道。第三,在上述两步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威斯康星大学非流体静力学中尺度云模式模拟热带气旋Katrina的基础数据集所提供的温湿廓线和云水、雨水和雪等水凝物廓线,完成了183GHz、380GHz水汽吸收线和118GHz、425GHz氧气吸收线附近微波通道亮温正演。分析结果再次表明:118GHz对液态粒子的存在比较敏感,具有很好的降水反演潜力;而380GHz通道和425GHz探测通道对中高层大气中的冰态粒子都有很好的响应,可以用于冰云的探测。本论文利用云模式模拟的基础数据集,通过微波辐射传输模式模拟水汽和氧气吸收通道的亮温,展示了毫米/亚毫米波在探测热带气旋不同云区的应用前景,希望本论文研究的成果能成为未来静止轨道微波辐射计通道选择和指标确定的依据,同时也为以后大气温湿廓线的反演以及热带气旋降水的反演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高空大气温度变化趋势是气候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随着1978年TIROS-N卫星的发射,卫星对高空大气温度的探测已积累了30多年的观测资料,使长时间序列的卫星资料在气候研究上成为传统探空资料的重要补充。针对目前MSU/AMSU序列在中国高空大气温度变化趋势研究较少的现状,本文将国外科学家整合处理的三套MSU/AMSU序列数据集(UAH、RSS、STAR)以及通道组合订正平流层冷却效应的方法应用于中
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巨大的排放和显著的辐射强迫使硫酸盐成为气溶胶气候效应得主要研究对象。论文利用全球气候模式CAM3模拟分析了对硫酸盐的气候效应,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1)对CAM3模拟能力的评估,通过与卫星观测资料的对比,CAM3可以很好地模拟水循环因子,再现云、降水、水汽的空间和季节分布,不过在数值上存在一些偏差,云量普遍偏低。2)硫酸盐的直接气候效应。模式只考虑硫酸盐的情况下
畜牧业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诸多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说明畜牧业发展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基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并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提出具体的完善策略,为当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推动农业更进一步向前迈进。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19日发生在祁连山地区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观测分析。在此基础上,用ARPS中尺度模式研究了祁连山地形对云和降水结构及微物理过程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200 hPa西风槽、500 hPa西北低涡和地面冷锋是这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2)这是一次对流性不太强的积层混合性降水,降水开始前,先有一股冷空气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长期以来,生态系统长期通量观测大都集中在草地,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关于湿地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基于长期观测资料的研究甚少,制约着对湿地陆-气通量输送的准确估算。我国通量观测研究与网络建设起步较晚,涡度相关观测只有7年多的时间,且涡度相关系统仪器较为昂贵,难以普及。而风速、温度和湿度的梯度观测开始时间早,资料较易获取。因此,基于梯度观测资料获取陆-气通量成为人们
本文利用“黄淮项目”和973中国暴雨项目外场试验资料中的合肥雷达观测资料、气象部门和淮委收集的雨量计资料、淮委收集的蒸发和入库观测流量等资料,对淠河流域上游的响洪殿和佛子岭流域,以流域内各自12部雨量计距离平方反比法得到的雨量作为真值,采用距离加权校准方法,结合TOPMODEL水文模型,对不同数量雨量计校准雷达对流域面雨量和入库流量模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平均校准和距离权重校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
本论文主要研究2006年04号热带气旋“碧利斯”登陆后在长时间维持的过程中结构及其发展演变,“碧利斯”环流内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发生发展机理。首先,通过常规观测资料和结合NCEP1o*1o再分析资料得出“碧利斯”演变特征和大尺度背景场分析。用NCEP数据研究南海季风的低频振荡和对于“碧利斯”环流的影响。利用tbb图像、加密观测、NCEP再分析资料对“碧利斯”结构和维持机制进行分析;对于“
我国是著名的季风气候盛行国家,干旱、洪涝等许多灾害性天气都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有关季风,特别是夏季风活动与我国旱涝关系的研究历来受到气象学家的重视。本文利用1979~2007年NCEP/NCAR再分析Ⅱ资料、青藏高原雪深和我国160站降水等资料,初步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前季风环流圈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及我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试图从前季风环流圈的角度,为我国的夏季旱
长期的观测和研究表明,中高纬度大气中以涡旋运动为主的缓慢运动和以辐合辐散为主的快变运动共存。位涡反演这一技术在正确区分上述两种运动方面显示出非常强的的应用价值。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超梯度流的存在往往使得慢变的平衡流与快变的惯性重力波之间的可分性并不那么明显。如何准确地将大气中缓慢运动的平衡流部分从其全部的运动形态中准确分离出来是目前位涡反演研究的一大难题。对于这些难题的理解与进一步研究将涉及到相
沙尘暴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有的一种灾害性天气,针对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急需开展大尺度的观测,在这方面,卫星遥感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利用星载红外高光谱仪器监测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是卫星遥感沙尘暴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主要进行了Mie散射原理计算沙尘气溶胶的红外散射特征参数、DISORT模式计算沙尘气溶胶的红外透过率和反射率数据库、沙尘大气红外高光谱快速辐射传输模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