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由此拉开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序幕。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区域化组织日渐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传统的国与国之间的实力较量已经越来越转变为地区组织之间的角力,这是大国政治作用下的产物,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阶段性结果。一方面,为了在世界经济分工竞争的格局中与大国抗衡,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新自由主义理论思潮的影响,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建立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成为诸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浪潮由此产生。 国际经济一体化(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现象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一大显著特征之一,它主要指全球国家或某一区域的一组国家和地区通过相互之间设置较少或消除贸易和要素流动限制、创造某些合作因素等方法,使产品和要素在全球或这组国家和地区范围内广泛流动,从而实现各成员体产品资源和要素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或状态。在这一过程或状态中,各成员体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紧密,越来越融合,内部市场向其他成员体市场不断延伸。 在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各参与国如何能够从中获益,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有了诸多研究,其中,美国经济学者Viner于1950年考察了关税同盟对国家间贸易的影响,提出了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由此开启了对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福利效应的研究。总体上看,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福利效应可分为静态效应、动态效应和福利分配效应。其中对于静态效应的研究渐趋成熟,而关于动态效应和福利分配效应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即在于对于目前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福利效应分析理论和实证方法进行梳理。 而从中国角度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在此过程中,中国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了区域化组织当中,包括APEC、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化正处于不断发展中,同时,中国也在双边经贸合作中取得了诸多成就,除了已签订协议的中国—新西兰、中国—智利等双边自由贸易合作关系外,中国也正在进行中国—澳大利亚、中国—韩国等一批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可以说,中国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对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福利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一方面能够帮助对于中国参与一体化组织的福利成果进行总结,同时,对于未来更多地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提供指导。在进行相关实证分析后,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中国在参与区域或双边经济合作中获得了明显的静态福利效应;二是通过参与一体化组织,很好的产生了拉动国内投资的动态效果,但对我国技术的进步并没有显著成效;三是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历来看,组织内的福利分配并没有呈现收敛性,国家间的收入差距有日益拉大的趋势。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进行概括性陈述,并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福利效应进行相关理论的具体分析;第三部分介绍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概括;第四部分运用相关实证方法对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福利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