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谣”指“新加坡年轻人创作的歌谣”。“新谣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民间自发兴起的华语歌谣运动,萌芽于校园,而普及整个社会。这场历时超过十年的音乐运动,乃新加坡史无前例的“文化运动”。在这个以华人占人口多数,却以英语为强势语言的多语多族国家,新谣及新谣歌词含蕴多层文化意义,对新加坡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 文论家曾指出,新华文学中最足以和海外作品争一日之长短的文类,除了微型小说,就是新谣歌词。新谣歌词是结合音乐的文学文本,以及特定社会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文本。作为现代文人有意识创造的城市民歌,新谣歌词具有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价值。梁文福是群众公认和学界肯定的新谣运动中坚分子,集词、曲、唱于一身的“唱作诗人”身分、独立发言的精神、作品广泛流行和长期流传的现象,使他的新谣歌词极具学术探讨的价值。 迄今研究新谣的论文,或就音乐形态探讨之,或从文化涵义分析之,几乎都是整体性的论述,极少深入探析歌词文本的内涵和形式。至于对个别作家作品的全面研究,暂付阙如。为突破此研究情况,本论文拟以梁文福新谣时期的整体歌词为研究对象,予以文学的内在研究,同时结合文学的外缘研究,以期对“最能代表新谣精神”的梁文福歌词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然后作出客观评价。全文由绪论、四章主论和结论组成,研究梁文福自1980年至1992年创作及发表的新谣歌词。 第一章研究梁文福新谣歌词的写作背景,首先探讨新谣运动兴起的条件。新谣的兴起与充满文学气息、文化自觉意识的时代精神有关,教育体制、社区园地、传媒推介为新谣迅速走入社会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华语新谣凭其音乐形态,在多族社会里取得发展的合法性,提升为全国性的文化活动。其次追溯作家人格形成的因素。梁文福人格的培养,与其成长经历有关。家国的特性、平民的生活、母校的氛围、学琴的熏陶、从军的砥砺、大学深造时适逢新谣兴起,都使他得以感受和表现时代脉搏。梁文福的文艺志趣渊源,则包括喜欢文学音乐的父母,以及成长时期从热爱文学的华文老师身上获得“自我认同”,遂以写作为终身志业。 第二章探讨梁文福新谣歌词的主题意识,分别论述其作品中的青春心态和自我发现、人情体验和恋爱美学、家国想像和族群认同、社会批判和普世关怀。主题层面颇广,所含蕴的意识却都能同时写出作家的个性和受众所体认的共性。梁文福的歌词充满“逆向话语”的意味,在各种二元对立价值体系中,从被论述的“他者”争取成为发言主体。作家以创作的业余性和独立性,对抗各种主流文化霸权,对人生和人类命运的关怀超越时空。新谣写作完成了作家从“小我”抒情到“大我”关怀的内在成长过程。 第三章剖析梁文福新谣歌词的艺术形式,分意象的呈现、互文的策略、韵律的设计、结构的经营等四个层面展开论述。梁文福精准表现了歌词以“文字文本”结合“音乐文本”的艺术特性,一方面使歌词的文字具有文学的深度,另一方面又使歌词比其他倾向“书面”的文类更有地方口语化、音乐韵律感等艺术力量。梁文福的作品为新谣歌词创造和稳定了文类结构,建立了属于新谣的艺术规律。 第四章审视梁文福新谣歌词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品位,指出梁文福的新谣歌词雅俗共赏,在大众潮流中体现了精致的人文关怀,在新兴国家中建构了国民的身分认同,在杂糅社会中是岛国独有的文化载体,此外,在晚近全球化的语境中,梁文福的新谣歌词因为含有强烈地方色彩和本真性,成为新加坡珍贵的文化资产。 结论从四个方面,全面及整体地评价梁文福新谣歌词,肯定梁文福新谣歌词的文学成就、文化贡献、社会影响,以及他的作品在新谣歌词文类发展史上的地位。论文最后附录梁文福新谣歌词文本、作品发表记录、音乐活动年表,以呈现他在新谣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之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