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稳定转移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要长期面临的战略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之所以会呈现出诸如转移地域、行业等方面的差别和反复转移,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其转移需求不同和转移需求被满足的程度不同。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过程中,以人为核心就是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我们就必须关注转移主体在转移过程中转移需求的变化,弄清和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转移需求规律,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政策满足转移主体的不同转移需求,进而加速和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村民到市民的转变,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反复转移,最终实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互相促进。根据心理学相关需求的理论,本文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而每一种转移需求具有层次性,各层次由低到高之间具有层级递进的上升规律,影响转移需求层次层级递进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但其中有一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借鉴需求层次理论、新经济迁移理论、推拉理论、系统自组织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本文选取多种转移需求层次中的一种,即家庭结构转移需求为主线,构建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层次系统,对影响转移需求层次系统层级递进的宏观因素进行探讨,进一步从微观层面对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并据此设计调查问卷,选择采用“配额抽样”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将获得数据根据现有转移状态划分为个人转移需求层、夫妻转移需求层、家庭转移需求层三个层次,对三个层次的农民工的转移需求分别进行了分析,并且分别对影响三个层次层级递进(即个人转移需求层向夫妻转移需求层上升,夫妻转移需求层向家庭转移需求层上升,家庭转移需求层向家庭定居和家庭落户需求上升)的因素进行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获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对层级递进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甄别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层次变化的关键因素,就此提出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合理转移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转移需求层次系统各层需求变化特征:随着转移需求层次的上升,农民工的转移需求呈现上升态势的有收入水平和期望收入水平,定居和落户需求,住房需求,买房需求,宅基地置换城市房产需求,户籍需求,社会认同需求,工作稳定程度需求。三个层次上农民工转移需求差别不大的为子女教育需求,土地保有需求,参加免费技能培训需求。(2)在个人转移需求层向夫妻转移需求层递进的递进中,文化程度、获得更高经济收入、让子女获得更好教育、亲朋赞同态度、打工收入、责任田放弃意愿、合同签订、社保参办、配偶对方便生活作用、在城市找工作难易程度10个变量影响显著,说明农民工产生夫妻转移需求主要是由于为了提升城市风险抵御能力。(3)在夫妻转移需求层向家庭转移需求层的递进中,年龄、获得更高经济收入、亲朋赞同态度、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子女教育费用、宅基地置换城市房产意愿、土地政策了解程度、被排斥感、城市生活适应度、希望孩子将来留在城市10个变量影响显著,说明农民工产生家庭转移需求主要是由于希望子女能接受更好教育将来留在城市。(4)家庭转移需求层的农民工产生定居需求过程中,打工时间、亲朋赞同态度、被排斥感、市民待遇重要性4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影响显著,说明家庭转移需求层的农民工城市定居需求的产生主要受城市融合度的影响。(5)家庭转移需求层的农民工产生落户需求的过程中,年龄、文化程度、打工时间、寻求更多发展机会、进城具备条件判断、打工收入、子女教育费用、户籍解决麻烦作用、户籍对提高地位作用9个变量影响显著,说明家庭转移需求层的农民工落户需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希望能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户籍取得消除职业瓶颈和生活中的麻烦。(6)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层次系统层级递进的过程中,经济因素是推进其递进的首要因素,社会因素是实现农民工落户并完成市民转化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