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额信贷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国,此后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上世纪90年代,小额信贷传入我国,我国开始在充分借鉴国外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发展我国小额信贷来造福于农村及贫困人口进行了一系列尝试。2008年,我国开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国外对小额信贷机构的研究开始得较早,并且也较深入地涉及到其运行效率问题。我国以小额信贷机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讨论,开始涉及到机构的类型、组织方式、市场客户的定位及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伴随了一定的定量分析,但与国外的小额信贷机构的运行效率研究相比,这些研究开始得较晚,并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在此基础上,继续对之进行总结与分析探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更对政府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政策和小额贷款公司提升运营效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为对象,从浙江省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分析了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情况以及特点,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出了浙江省小额公司的运行效率,定量地分析了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状况。在此基础之上,用Tobit模型对影响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运行效率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浙江小额贷款公司的生产效率与小额贷款在总贷款余额的占比以及不良贷款率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而利率、贷款余额占所有者权益和银行融资的比例与小额贷款公司的生产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最后,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基础之上,总结了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的优点和不足,并分别从小额贷款公司自身和政策制定者两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研究认为,要提升浙江小额贷款公司运营效率,在基层微观层面,一是需要开发多种适合小额贷款公司的小额信贷技术;二是要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的人才建设;三是小额贷款公司应立足本区域,做好精准的市场定位;四是小额贷款公司在信贷方而应多像银行学习,加强自身经营管理创新的能力。在政策制定者层面,一是国家需要尽快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作为金融企业性质的定位,从顶层设计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放开对小额贷款公司银行融资比例的限制。本论题研究的特色体现在:一是研究内容新颖,是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模式及如何引导其商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监管措施和政策扶持的角度展开;二是研究视角较独特,以公司运行效率视角切入,寻找出影响其效率的因素,采用的分析数据均是2012年全年的一手资料,有较强的时效性。研究不足在于,相关研究较少,缺乏深层次理论的提炼;数据的选取不够全面。仅选取了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缺乏纵向比较,可能会对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开始以来的进展有所忽略。本研究及结论,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完善小贷政策,引导小额贷款公司高效运作,将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