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动力学疗法是上世纪80年代初兴起,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肿瘤的方法,其作用基础是光动力效应。首先注射光敏剂到体内,给药—段时间后全身分布并在肿瘤部位选择性聚集,然后用特定波长的激光进行照射,在分子氧的存在下引发光化学反应,生成大量单线态氧(1O2),产生细胞毒性作用,进而导致细胞受损乃至死亡。酞菁类化合物作为第二代光敏剂的一员,具有很强的单线态氧产生的能力,是极具有发展潜力的光敏剂。为进一步提高在肿瘤组织部位的选择性,第三代光敏剂是在第二代的基础上交联了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共价键的方式把光敏剂键合到对肿瘤表面特定受体具有较高亲和力的分子上,使其具有靶向能力,能把光敏剂运载至需要治疗部位。叶酸受体在肿瘤细胞表面高度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却高度保守。基于这种表达差异,可以实现叶酸-光敏剂偶联物与肿瘤细胞表面的叶酸受体特异性结合的主动靶向运输,然后进行肿瘤的治疗研究。本课题以解决酞菁锌光敏剂的水溶性为出发点,通过对酞菁进行聚乙二醇化及甘油化修饰增加其水溶性,合成了两种对称酞菁锌(PcZn1和PcZn2);并通过固相合成的方法合成了两种水溶性不对称酞菁锌(PcZn1-lys和PcZn2-lys),解决了不对称酞菁化合物分离纯化困难的问题;最后,对聚乙二醇修饰的水溶性不对称酞菁锌光敏剂进行叶酸靶向性修饰,得到了叶酸-光敏剂偶联物(PcZn1-lys-FA)。经核磁和质谱对合成的五种酞菁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并测定了聚乙二醇化酞菁锌PcZn1、PcZn1-lys、PcZn1-lys-FA的光谱性质、量子产率、荧光寿命以及单线态氧量子产率,最后,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对PcZn1-lys-FA进行了生物活性评价。三种聚乙二醇修饰酞菁锌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均在682 nm,较市售PcZn红移了10 nm;量子产率和单线态氧量子产率分别在0.13和0.50左右,较PcZn的0.18和0.67有所降低,但未产生实质影响。最后,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活体呈像实验验证了叶酸配基与肿瘤细胞表面叶酸受体的高特异性结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