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近年来尽管麻醉、体外循环技术和心脏手术技术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但是心内直视术后仍有部分危重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和预后。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术中、术后脏器组织灌注不足,导致脏器组织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现有的监测如血压(B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和尿量(Urine output)及动脉血气分析等难以及时的发现组织灌注不足和缺氧,因而失去最佳纠正的时机,导致脏器功能受损。虽然目前临床上已有脑血流、肾血流及胃肠血流等的监测仪可及时发现脏器组织低灌注情况,但其价格昂贵和创伤性,难以推广应用。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是临床上评价组织氧供和氧需平衡的一个良好指标,间接反映组织灌注的情况,但由于为有创性检查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临床寻找一个及时、简便而又准确的反映组织氧供需平衡的指标很有必要。有文献报道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SvO2有良好的相关性,也可反映组织的氧供需平衡状况,但目前国内鲜有报道。
此外,有研究表明ScvO2的水平和变化趋势在判定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ScvO2与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关系如何尚未见有报道。本文通过对心内直视术后ScvO2的监测就以上几个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目的】
1.探讨心内直视术后ScvO2与组织氧供需的关系,为临床衡量组织氧供需平衡提供一个简便而准确的指标。
2.研究心内直视术后ScvO2的水平和变化趋势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评估心内直视术预后提供一个指标。
【资料和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3月在我科行心内直视术的患者共168例,按照纳入标准入选55例术后患者,完整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组:
①按照测定条件不同分为四组:P组:术前组(吸氧浓度FiO2 21%),A组:机械通气麻醉未醒组(吸氧浓度FiO240%),B组:机械通气清醒组(吸氧浓度FiO240%),C组:拔除气管插管,鼻导管吸氧清醒组(吸氧浓度FiO230%)。通过比较手术前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差异来研究ScvO2和组织氧供需的关系。
②按照病例不同的预后分为三组:甲组:术后无并发症组;乙组:术后有并发症组;丙组:死亡组。观察各组ScvO2数据的变化趋势寻求ScvO2的变化趋势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③根据ScvO2的水平分为两组:I组ScvO2≥65%,II组ScvO2<65%。通过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日、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进而来探讨ScvO2的水平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统计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以a=0.05作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结果】
1.P、A、B和C四组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前组的动脉氧分压(PaO2)、中心静脉氧分压(Pcv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氧摄取率(O2ER)与术后各组之间均有差异。术后三组比较中,PaO2在鼻导管吸氧组与机械通气未醒、清醒两组间均有差异,机械通气未醒、清醒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三组的ScvO2与O2ER之间具有良好的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60,-0.9237和-0.9198。
2.术后无并发症组和术后有并发症组的ScvO2均逐渐上升到正常水平,Lac先上升,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术后无并发症组的ScvO2总体水平高于、而Lac总体水平低于术后有并发症组。死亡组的ScvO2水平持续下降,Lac水平持续上升,ScvO2与Lac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79。入ICU后各监测时间点死亡组的ScvO2水平和术后无并发症组、术后有并发症组之间均有差异,术后无并发症组与术后有并发症组之间无差异。从术后12h起死亡组的Lac水平和术后无并发症组、术后有并发症组之间有差异,术后无并发症组与术后有并发症组之间无差异。
3.影响心内直视术后ScvO2水平的围手术期因素有:体循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ScvO2水平低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日延长,低心排血量综合症、低氧血症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而且死亡率也增高。
【结论】
1.ScvO2可作为衡量心内直视术后组织氧供需平衡的指标。
2.ScvO2可作为评估心内直视术预后的指标。
3.心内直视术后Lac持续增高并大于8mmol/L,提示预后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