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梨园捕食性天敌种群特征研究及保护策略

来源 :西南林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梨具有较好的外观、品质和营养价值,在国际市场上倍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发展红梨种植业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在红梨种植业发展初期,着手研究其病虫害的防治及天敌的保护,对红梨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昆明市松花乡小河村的红梨园主要捕食性天敌的种类进行调查,分析其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讨论保护策略,可以为红梨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定点系统调查和扫网调查,发现昆明松花乡小河村红梨园中捕食性天敌共有5目6科17种,还有大量捕食性蜘蛛在田间活动。测定了其物种组成和各类群的相对多度。发现瓢虫、蜘蛛和食蚜蝇三类捕食者种群数量较大。对天敌应加以保护利用。   2.研究分析了红梨园树冠和植被上捕食性天敌及各优势种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发现在调查初期与末期都有天敌的发生。在此期间注意保护天敌。   3.根据物种丰富度、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均匀度等群落特征指数分析了红梨园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数量特征。红梨园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的特点是:群落中各物种的优势度较大,优势种相对集中,生态优势度较高,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反映了红梨园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的不合理性。这与红梨园作物结构相关,红梨园中的植被单一,取食植物的害虫相对集中,造成天敌的相对集中。应改善红梨园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   4.捕食性天敌在红梨树冠的东、南、西、北及上、中、下各个方位都有分布,且分布是有差异的。在红梨树冠的中部外层分布较多,内层分布较少;东(22.375)>西(20.625)>南(19.125)>北(18.250),无明显差异;在红梨树冠的上(10.750)、中(47.500)、下(22.125)的垂直水平上的分布差异大,树冠的中部明显多于上部和下部。   5.红梨园中的不同间作对捕食性天敌是有影响的。自然生草区的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多于间作辣椒区的,自然生草区的捕食性天敌群落在一定程度上比间作辣椒区的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分布均匀,稳定性高。   6.红梨园的不同区对捕食天敌也有影响。在果树生长的前期,周边区的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最多;中期,中心区的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最多;后期,周边区的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最多。要配合农业措施保护天敌。   7.在红梨生长的各时期,捕食性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也有差异。通过分析知花期与果期、果期与果实采摘后红梨树冠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在95%水平上没有差异性,而花期与果实采摘后的红梨树冠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在95%水平上有差异性,但差异不显著。在花期,瓢虫的种群数量较高;在果期,蜘蛛的种群数量最高;果实采摘后,捕食性天敌的种类较少。   8.根据对红梨园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及变动、种群特征等,分析提出以充分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制害虫为主,加以农业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防治措施进行人工调控,以逐步优化红梨园天敌群落的生态控制策略。
其他文献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城市森林价值的研究,特别是各类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研究日益丰富。屋顶花园绿地是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功能
秦岭细粘束孢(Leptographium qinlingensis)是主要危害我国秦岭巴山林区天然森林生态系统内健康华山松(Pinus armandi)木质部和韧皮部的重大病原菌,该菌协同小蠹虫入侵导致寄主树
摘要: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科,其成绩的好坏也成了当前学校和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指标。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形成要求过硬语文基础,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要,为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终极目标,打造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成为了当下小学教育者关注的热点。笔者在文中也做出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主动性  G623.2  目前整个小学教学的理念和模式都呈现一种较为畸形的状态
营养元素对植物优质、高产、高效极其重要,利用合理的施肥手段不但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在降低种植成本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减少营养元素的流失,对环境保护也起到积极的
摘要:在以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学目标的今天,小学数学课堂有必要引入新的评价机制,适应时代变革促进学生发展。发展性评价作为以“重过程”“重发展”的评价方式,很好地契合了教学要求与时代要求。本文从实际出发,浅析发展性评价的具体内涵,通过分析当今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发展性评价的原则要求,从多方面讨论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发展性评价。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小学数学;运用 
以“3S”技术为基础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方法,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周期短和成本低的特点,已成为当今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探索适合林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森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