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是北宋“尚意”书风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苏轼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几乎成为宋代书法的代名词。但是,从苏轼作为书法艺术的开派人物为后世所接受的具体过程来看,对他的接受与其它宋代书家的接受相比较,他更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如同宋代对颜真卿书法的接受一样,苏轼书法的接受过程,伴随着苏轼从一个文化个体演进到文化符号的过程,对其书法的评介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我们把这个过程的时间限定,起于苏轼的同时代止于明代中期,最终落脚在“吴门代表书家”对苏轼的接受。北宋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主流书坛,在取意的书法精神上趋于一致,共同建立起被后人称为“尚意”的时代书风。在南宋,书坛对苏轼书法的接受呈现两端,一是模仿,士大夫与名家多直接效法、模拟苏字,而从内核上恰恰背离了苏轼所倡导的“尚意”精神,成为北宋“尚意”书风形成的余脉。一是反对,朱熹的理学书法观开始发生影响,苏轼成为书法批评的负面典型。元代以赵孟頫为首的复古主义书家另辟蹊径,不学苏轼书法,在观念上虽受理学书法观的影响,但不排斥苏轼的书学思想,而朝代转瞬即逝,对苏轼的接受形成短期的平淡。明初书坛百余年间受制于君主专制,在实践上对苏轼的接受由元代的淡化而转入淡忘,然而到了明代中期,以祝允明、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书家”则表现出与前期书坛不同的趋势,他们对北宋大家予以关注和学习,对苏轼书法给予很高的评价和定位,但他们大多在实践选择上却不热衷于取法学习之,本文旨在对祝、文等“吴门书家”的这一接受现象进行解析。文章分以下几部分进行:绪论:说明选题意义和学术价值,概述理论界对苏轼和“吴门书家”的研究现状。一、探讨苏轼的书法观。二、概述北宋、南宋、元代对苏轼书法的接受状况。三、分析明初书坛苏轼书法不受重视的原因,综述苏轼书法在明代中期得到肯定的接受现象。四、从功利的社会特性、“因人及书”在实践领域的不同表现以及“吴门书家”书法艺术实践的需要等诸方面切入,详细解析“吴门书家”对苏轼书法“扬多学少”的原因。五、余论部分基于对苏轼书法接受研究深层次的思考,再次证实古人之于书法的传统观念和取舍标准,由此探寻“吴门书家”对苏轼书法接受矛盾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