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P信号通路调节间充质干细胞对维持小鼠切牙内稳态机制的研究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q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组织再生可以为修复人体组织器官缺损提供更优的策略,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是否能实现与正常组织近似或相同的内稳态平衡是评价组织再生成功的标准之一。其中种子细胞的选择至关重要。间充质干细胞因其持续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等方面的优异特性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中牙间充质干细胞的成牙能力更具优势;同时因其易获得、易培养等优点,受到包括口腔医学研究者在内的多领域的关注。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调控、维持组织器官内稳态的平衡。BMP信号通路已被证实在哺乳类动物牙胚发育阶段中发挥重要作用,但BMP信号通路在维持成年阶段牙体组织内稳态平衡中的作用仍不清楚。因此,本课题旨在利用至成年阶段仍保留间充质千细胞的小鼠切牙作为模型,探索BMP信号通路通过调控间充质干细胞以维持成年小鼠切牙内稳态中的作用机制,不仅有利于进一步阐明BMP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及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等生物学特性,也为精确操纵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分化,优化牙再生策略以及将来的临床应用等提供一些基础实验依据。[方 法]1.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激活的BMP信号通路“指示剂”—pSmad1/5/9在成年小鼠切牙中是否有表达以及表达的模式,并运用谱系追踪的方法观察 pSmad1/5/9 在 Gli1+MSCs(Gli1+Mesenchymal Stem Cells,Gli1 阳性的间充质干细胞)、TACs(Transit Amplifying Cells,转运扩增细胞)及其子代细胞中是否有表达;2.运用Cre-LoxP重组系统构建Gli1-CreERT2;Bmpr1afl/fl转基因小鼠,利用他莫昔芬诱导,敲除出生后1月龄Gli1-CreERT2;Bmpr1afl/fl小鼠切牙Gli1+MSCs子代细胞中的Bmpr1a。采用Micro-CT、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及RNAscope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是否成功敲除Bmpr1a,并观察实验组小鼠切牙颈环结构、成牙本质细胞、成釉细胞、小鼠切牙生长等变化;3.运用rtTA-tetoCre重组系统构建K14-rtTA;tetO-Cfre;Bmpr1afl/fl转基因小鼠,利用多西环素诱导,敲除出生后1月龄K14-rtTA;tetO-Cre;Bmpr1afl/fl小鼠切牙Gli1标记的上皮干细胞子代细胞中的Bmpr1a。采用Micro-CT、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及RNAscope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实验组小鼠切牙颈环结构、成牙本质细胞、小鼠切牙近端牙本质等的改变,分别和对照组Bmpr1afl/fl及实验组Gli1-CreERT2;Bmpr1afl/fl小鼠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明确BMP信号通路通过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对成年小鼠切牙G1i1+M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4.采用免疫荧光染色、TUNEL分析、RNAscope原位杂交、RNAscope多重荧光染色、RT-PCR,Image J图像分析等方法研究BMP信号通路通过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影响成年小鼠切牙G1i1+MSCs增殖及分化的相关作用机制;5.构建 Glil-LacZ、Gli1-CreERT2;Gli1-LacZ、Gli1-CreERT2;Bmpr1afl/fl;Gli1-LacZ、Glil-CreERT2;tdTomato、Glil-CreERT2;Bmprlafl/fl;tdTomato 多种转基因小鼠,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敲除成年小鼠切牙G1i1+MSCs子代细胞中的Bmpr1a后,对Gli1+MSCs分化速率以及对Glil+MSCs自身维持是否产生影响。[结 果]1.出生后1月龄对照组Bmpr1afl/fl小鼠切牙中激活的BMP信号(pSmad1/5/9阳性)主要表达在前成牙本质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区以及牙髓,少量表达在TACs,不表达在G1i1+MSCs区。出生后1月龄对照组Bmpr1afl/fl小鼠切牙Ki67和pSmad1/5/9抗体的双重染色显示,pSmad1/5/9阳性信号与TACs在前成牙本质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区出现共定位。谱系追踪结果显示,他莫昔芬诱导后第1天,G1i1+MSCs(tdTomato+)位于间充质干细胞龛,pSmad1/5/9在该区域不表达,二者之间未见共定位;他莫昔芬诱导后1周,G1i1+MSCs离开间充质干细胞龛,开始迁移到TACs区域,此时其子代细胞与pSmad1/5/9在前成牙本质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区有共定位;他莫昔芬诱导后4周,随着Gli1+MSCs的子代细胞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和牙髓细胞,它们与pSmad1/5/9呈现广泛共定位。2.对实验组Gli1-CreERT2;Bmpr1afl/fl和对照组Bmpr1afl/fl小鼠下颌骨进行Micro-CT扫描和三维重建结果显示,随着诱导时间延长,实验组小鼠切牙自近端向远端牙本质缺损范围扩大,提示BMP信号的丧失会影响Gli1+MSCs向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及牙本质的形成,最终影响切牙的生长。HE染色结果显示,用他莫昔芬对出生后1月龄Gli1-CreERT2;Bmpr1afl/fl小鼠诱导4周后,其切牙颈环圆弧状结构消失,细胞排列紊乱,难以区分正常解剖层次,未见牙本质及牙釉质的形成:免疫荧光染色和RNAscope原位杂交结果也证实随着他莫昔芬诱导时间的延长,Amelx(Amelogenin,牙釉原蛋白)和 Dspp(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牙本质涎磷蛋白)在Gli1-CreERT2;Bmpr1afl/fl小鼠切牙中的表达由近端向远端减少;他莫昔芬诱导8周后,Gli1-CreERT2;Bmpr1afl/fl;tdTomato小鼠牙髓组织严重紊乱,在牙髓腔中观察到异位软骨细胞,这种异位软骨细胞呈现Collagen Ⅱ阳性和tdTomato阳性,说明敲除Gli1+MSCs子代细胞中的Bmpr1a后,改变了Gli1+MSCs子代细胞的命运,使其由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转变为向软骨样细胞分化。3.用多西环素对出生后1月龄K14-rtTA;tetO-Cre;BmpBmpr1afl/fl转基因小鼠诱导4周后,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显示小鼠切牙近端未见明显的牙本质缺损,长度也未见明显变短;HE染色结果显示,K14-rtTA;tetO-Cre;Bmpr1afl/fl小鼠颈环结构改变轻微,仍可见圆弧状结构,可区分外釉上皮和内釉上皮;RNAscope原位杂交结果显示,K14-rtTA;tetO-Cre;Bmpr1afl/fl小鼠切牙的前成牙本质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区均可观察到Dspp 阳性信号,提示BMP信号通路主要通过调控Gli1+MSCs,而不是上皮干细胞来影响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及牙本质的形成。4.用他莫昔芬诱导出生后1月龄Gli1-CreERT2;Bmpr1afl/fl小鼠1周后,和对照组Bmpr1afl/fl小鼠比较,Ki67信号在TACs区明显减少,而在前成牙本质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区异位升高,凋亡信号没有明显变化。采用Axin2和Etv4作为“指示剂”,分析WNT和FGF信号通路在小鼠切牙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对照组Bmpr1afl/fl小鼠切牙中,Axin2和Etv4在TACs区高表达,而在前成牙本质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区表达量很少;敲除Bmpr1a后,Axin2和Etv4在TACs区表达量明显减少,但在前成牙本质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区异位升高,Wnt10a和Fgf3也出现相同的改变,RT-PCR分析也证实Axin2和Etv4的升高。Axin2和Etv4的改变和Ki67变化相同。提示在Glil+MSCs增殖分化的过程中,BMP信号通路拮抗WNT/FGF信号通路,在Gli1+MSCs增殖形成TACs的过程中,需要BMP信号通路的抑制,WNT/FGF信号通路的激活;TACs分化形成成牙本质细胞时,在前成牙本质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区则需要WNT/FGF信号通路的抑制、BMP信号通路的激活。当敲除Bmpr1a后,BMP信号通路不能对WNT/FGF信号通路发挥拮抗作用,故在前成牙本质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区出现Axin2和Etv4的异位升高,继而使Gli1-CreERT2;Bmpr1afl/fl小鼠TACs保持异位增殖的状态而无法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最终造成牙本质形成缺陷。这也体现了信号通路之间的层级关系,它们通过相互作用组成信号调控网络精密控制Gli1+MSCs的增殖与分化。5.敲除成年小鼠切牙Gli1+MSCs子代细胞中的Bmpr1a后,在Gli1-CreERT2;Bmpr1afl/fl;Gli1-LacZ小鼠切牙中Gli1+MSCs数量明显减少;同时,用他莫昔芬诱导出生后1月龄Gli1-CreERT2;Bmpr1afl/fl;tdTomato小鼠两周后发现,在切牙远端Gli1+MSCs子代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减少,提示BMP信号的缺失使Gli1+MSCs分化速率减慢。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提示,BMP信号的缺失不仅可以影响Gli1+MSCs的增殖及分化,还可反馈作用于Gli1+MSCs本身,使Gli1+MSC自身的维持受损,影响内稳态的平衡。[结 论]本研究探讨BMP信号通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维持成年小鼠切牙内稳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及调控机制。利用他莫昔芬进行诱导,条件性敲除Gli1+MSCs子代细胞中的Bmpr1a,造成BMP信号通路的缺失,影响Gli1+MSCs的增殖及分化,改变Gli1+MSCs子代细胞的细胞命运,最终导致牙本质形成障碍和切牙生长受阻。此外,BMP信号通路作为一个关键的调控因素,与WNT/FGF通路组成信号网络,通过拮抗WNT/FGF信号通路调节Gli1+MSCs的增殖与分化。此外,在Gli1+MSCs子代细胞中BMP信号的缺失导致Gli1+MSCs自身数量的减少及向子代细胞分化速率减慢。这表明BMP信号通路不仅对Gli1+MSCs增殖及分化很重要,而且还可反馈作用于Gli1+MSCs本身,使Gli1+MSCs自身的维持受损。BMP信号通路通过作用于间充质干细胞在维持成年小鼠切牙内稳态的过程中发挥双重调控作用。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生物材料(biomaterial),也被称为生物医用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是指一类能对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诊断、治疗、替代、修复、诱导再生或者增进其功能的特殊材料。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材料植入已经成为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生物材料植入又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患者带来显著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生物材料植入感染(biomate
[背景和目的]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AC)是最常见的肺癌病理类型,放射治疗(radiotherapy,RT)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放疗后肿瘤负荷减少,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局部和全身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联合免疫治疗可产生协同作用。但是也有研究表明,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IR)还可能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
[目的]急性放射性损伤危害严重,当发生急性放射性损伤时需要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估。目前,尚无有效的成像方法进行评估早期急性放射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本研究探讨多模态MRI评估急性放射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方法]根据不同的辐射剂量产生不同程度的放射性脑损伤,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五组,接受单次辐射剂量的全脑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0(对照组)、10、20、30、40 Gy。DCE-MRI、IVIM-MRI和MR
[目 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我国和东南亚高发,且是由癌症导致死亡的常见疾病。肿瘤转移是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然而,驱动肿瘤转移的机制尚未完全研究清楚。长链非编码RNA snaR(long non-coding RNA snaR,Lnc RNA snaR)是一种肿瘤激活因子,研究发现Lnc
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是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的总的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抓手。在国际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大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学校内涵式发展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破解的问题。
期刊
[目的]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是颅底神经外科常见多发病,临床上有45~55%的PA因为过度增殖而表现明显侵袭性,常侵犯海绵窦、蝶窦、颈内动脉等重要组织结构,临床处理棘手。当前很少有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进程。本研究旨在试图探讨PA中COL6A6的表达及其调控的可能分子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PA的发病机制,为将来建立可能的干预手段寻找到新的分子靶
背景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人口结构的转变。骨折、骨骼肌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骨科相关疾病的治疗日益受到国民重视及社会关注。为解决临床所面临骨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再生难点,开发新型骨组织工程材料成为当前重要课题。其中改善骨组织工程材料的理化特性,提高材料生物活性是核心问题。研究发现细胞所处环境中的形貌结构会产生特殊生物学效应,而骨组织形貌结构在调节细胞行为和骨组织的再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仿生
[目 的]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居男性全身恶性肿瘤第2位。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对我国老年男性的健康水平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前列腺癌早期筛查体系的相对欠缺,前列腺癌首诊患者中约60%为预后不良的进展性和转移性中晚期前列腺癌,显著高于欧美国家的16%。对于中晚期失去局部治疗机会的患者,去势联合抗雄的全雄阻断为临床
[目 的]舌鳞癌是一种最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侵袭性强、极易复发。舌鳞癌患者常采用放疗、手术及化疗等综合序贯治疗,但目前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并未显著提高。天然药物蒿甲醚是一种青蒿素的衍生物,能抑制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但其抗舌鳞癌作用和分子机制尚不明了。本研究以口腔舌鳞癌细胞为研究对象,在体外分析蒿甲醚对舌鳞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明确蒿甲醚的抗肿瘤作用,重
[目的]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增加以及移植失败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心跳死亡供体(DCD,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器官开展应用,将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大量研究发现,ROS,Ca2+负载和细胞免疫,在肝移植早期(6-24小时)可以导致移植肝急性期的损伤。而我们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当移植肝经历急性期损伤后,往往还会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