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提到中野重治的话,稍微对日本文学有一定了解的人都会想到“转向作家”这一名词。并且在中国学术界有很多研究者都热衷于探讨中野重治的转向问题,尤其喜欢拿其他日本作家,例如小林多喜二、宫本百合子、林房雄、岛木健作等作为参照对象,去解读中野重治的转向问题。因为中野氏曾发表转向声明从而免除牢狱之灾,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是革命事业的叛徒,从而不屑于对中野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中野在战后对其转向行为做过自我批评和反省这一事实出发,对中野采取同情和饶恕的态度。笔者认为这两种倾向在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上都有一定的偏差,都先入为主的带上了政治色彩的有色眼镜,没有做到公正的对一位重要的作家进行研究解读。中野重治的转向行为能对当时日本社会造成了那么大的影响,归根结底是由于其身上所具有的社会关注力而造成的。而他能具有这种社会关注力并不是他作家或者共产党员的身份,而是由于他的文学作品获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学力量和读者能产生共鸣,从而受到读者的青睐。所以笔者认为对中野重治的研究应该尽量减小政治因素的影响,从其文学作品本身出发对中野重治做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评价,真正做到客观把握中野重治的文学指导思想,并以此为理论根据来知道我们深化和扩展对中野重治文学的研究。综合以上考虑,本论文选取《告别和歌》这一小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部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探讨中野重治的文学追求,力求排除政治因素的影响,回归文学本身,从而达到公正评价作家中野重治的目的。选取本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出于以下三个原因。首先本小说中的主人公——片口英吉正是以中野重治本身作为原型塑造的,对片口英吉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可直接反映作家中野重治自身的文学思想。第二,文中描写的正是中野重治高中生活的后两年以及刚刚进入东京大学学习初期这一时期的经历,这一阶段正是中野重治刚刚踏入文坛,其文学思想形成的基础时期。第三,本小说发表于1939年,是在中野重治转向后不久创作出来的。并且当时中同战争还在持续,在这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野重治对其转向行为正是最迷茫,也是分析、剖析最深刻的时候,所以选择《告别和歌》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中野重治的文学思想,从而在此基础上对其转向行为进行剖析是可行的。本论文中,通过对片口安吉之一人物形象多方面的分析,使我们明白了以中野重治为模型的安吉是一个非常执着于追求着世问真善美的年轻人。透过对安吉与和歌世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中野重治与他的文学世界之间有着多么深依赖。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怀抱一腔热血,对文学陷入痴傻状态的青年安吉,才会有后来即使被投入狱中仍然不放弃文学道路的中野重治。不管遭遇现实中何样的非难,中野重治都没有放弃生活,正因为他一直没有放弃追寻至纯、至善、至美、能畅所欲言的文学世界,所以他才没有被世问的苦难和误解打败,才能一直守卫着自己的文学阵地,战斗到最后一刻。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于中野重治的转向行为从开始的厌恶,变成现在一定程度上地理解。文学就是文学,政治就是政治。无论如何都要守卫文学的精神、文学的纯粹。明知道会污辱自己的名声,但是为了得到文学上的诉说权,也不在乎那一纸转向声明。从这一角度来说,中野重治应该收到我们大家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