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核与艺术符号--基弗艺术创作特质浅析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a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弗艺术符号的生成离不开丰厚的思想文化和幽深的个人精神世界,而他的艺术符号所透出的信息又往往超越指代意义的本身,艺术符号也成为了他个人的精神符号,在他的思考中继续发酵延展,以新的问题对话世界。精神内核与艺术符号不再是单一线程的输出与呈现,而是二者相互作用,在基弗的虚空空间里循环回流、交织共生。
  本文以安塞姆·基弗为研究对象,探讨基弗艺术作品里精神内核与艺术符号的关系。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历史背景和神秘主义方面了解基弗的思想基础及所受到的影响,了解民族神话、神秘学炼金术思想、物质材料触发基弗的个人艺术语言形成的起始。
  第二部分,分别从图像符号和文本符号的角度深入分析基弗艺术作品,从中找出精神思想与符号的关联性,并透过哲学的维度对他诗意化的艺术语言的特质进行解读。
  第三部分,基于前面的阐述,进一步分析基弗的艺术创作思维的特性,探索基弗艺术创作过程中沉思、感知与符号的生成关系,思考和学习基弗创作思维所带来的启示。
其他文献
随着进入超速数据化的世代,围绕着数据带来的现实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艺术创作者也通过不同的经验语言予以了尖刻的批判与反思。本人持续关注线上数据在虚拟现实中的重新构建,着眼于中国的线上数据环境,尝试从另一种沉浸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特殊的网络文化世界。虚拟现实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创作可能,给了创作者一个可以以数据进行反常规书写的表演舞台。本文以个人的长期创作计划“数据迷航”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结合对面向数据
学位
“打卡”是指人在完成某事之后的自觉仪式行为,今天也被称为签到、标记等,最初是指资本主义雇佣制中的考勤制度,是全球范围内最广泛使用的工作绩效管理法。今天,以完成“打卡”仪式为主要动机的行为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参与形式,正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演化出一种“打卡”文化。  本研究以当代人的“打卡”行为为研究对象,以“‘打卡’是什么?”为核心问题。首先,由艺术展览中的观众“打卡”行为出发,将观众“打
学位
本研究首先从象征知识汇总的“百科”文类切入,爬梳从十八世纪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以及采用Wiki技术的维基百科之发展流变。随着媒介改变,百科全书的内容生产也从少数专业权威所掌握,转变为不分职业或业余“所有人都可自由编辑”。从收录条目的数量以及运作历时来看,比起传统纸本百科转型的线上版,或者1990年代至2000年初同时期出现的线上百科,维基百科都是相对成功者。然而在这以集体智慧受称颂的隐蔽面,是繁
如今无处不在、纪念碑式的图像在我们所处之处构建出了一个虚拟空间,而身处其中的我们亦被其消化在虚拟空间之中。比起以往的时代,如今的图像更具侵略性。因此,我们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图像所创造出来的虚拟性扭曲了我们对物理现实世界的感知,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稳定性。在虚拟性的影响下,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日渐虚拟化。正如弗鲁萨所说,我们也变成了图像。本文深入探讨了图像的本质、图像建筑架构特征以及图像与我们
学位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创新和视觉文化的转向,当代文化高度视觉化凸显了多媒体界面的信息速读化和认知快感化,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纸质媒介的法则。海报,作为经典大众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在这一变革中同样面临着困境与挑战。由于新媒介模式和受众获取方式的嬗变,传统平面招贴的静观审美、被动式传达的功能和效果正在迅速衰弱,视觉效应转向了增强互动力和注重情节联想的新观视关系建构。在此背景下,动态海报(Dynamic po
学位
从一种艺术生产模式来看,“艺术驻留”已经被一部分艺术家和艺术产业所接受。这一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这种模式既受益于艺术理论的智力生产,又对全球和地方经济和社会环境作出了响应。简而言之,它是把艺术作品从一种恋物癖的形式,转移到回应当下语境的艺术形态,同时往往带有社会和政治目的。  一些人可能会争辩说,“艺术驻留”这种艺术模式增强和赋予了艺术家作为社会价值观承载者的形象,同时也产生了某种良性的
学位
林恩·赫舍曼·利森被世人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媒体艺术先驱之一,在过去的五十余年间,她一直都在探索和运用最具时代特征的媒介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关注和反思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技术身体与身份认同、现实世界与虚拟现实等问题。从现成品,到互联网、电子义肢、远程直播再到基因收集,每一种媒介都成为利森的创作义肢和生命义肢。本文选取利森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研究、媒介分析、个案研究等方法来探讨媒体艺术中义肢元素的
学位
艺术作品的复制和传播的方法与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发达的工业社会背景下,由于技术的推动,新型媒体不断涌现,互联网逐渐成为当前传媒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此同时,艺术品原作被转化为数字图像在网络间大量的复制和过度传播这一问题不期而至。在复制和传播这一过程中网络中的个体通过“共有的情感”和“共同的行动与意识”以审美作为传播的符号产生互动,并在这一互动过程之中聚集成一个具有相同审美的传播群体。这一审美群体在心
学位
在西方绘画史上,关于修拉的标签通常是点彩主义者和新印象派领袖,然而,他也是最善于融汇前人成果的画家之一,尤其在构图和造型方面。不过,修拉对艺术史文脉的借鉴长期缺乏世人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虽然自二十世纪中叶后,多位西方学者在此课题上颇有建树,但仍有止于印象、论证不足,甚至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因此,它仍需进一步探究。  本文以修拉绘画在构图与造型方面的来源为研究对象,分为上下两篇、六章内容探讨修拉主要作品
学位
在1957年8月17日至12月30日之间,毕加索以委拉斯贵支的经典作品《宫娥》为再创作的对象,绘制了58幅变体画。这并不是毕加索以前代大师的作品为母题进行的唯一创作,包括提香·韦切利奥、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茵、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斯特、欧仁·德拉克洛瓦、爱德华·马奈等在内的大师们的作品也都在毕加索的笔下得到了重新的演绎。本文将以《宫娥》系列变体画为主展开对毕加索变体画的讨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