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我国居民首要死因之一,我国每年死于恶性肿瘤者大约160万,新发病例200万,约占世界1/4。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一种消化道常见的、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居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三位。手术治疗是结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的麻醉方法对机体免疫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麻醉方法对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术后的恢复在临床上是否有重要意义还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以结肠癌大鼠为肿瘤模型,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荷瘤大鼠免疫功能及恢复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方法: 为了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结肠癌荷瘤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ELISA实验对不同麻醉方法的结肠癌荷瘤大鼠在同一时间点的血样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2以及TNF-α进行检测,并在术后分别于第1d、2d、3d三个时间点同时取三组大鼠血样,用流式细胞术对血样中免疫细胞种类和数量进行检测以及对术后荷瘤大鼠在1d、2d、3d三个时间点的血样进行血常规检测。 结果: 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氯胺酮全麻组和椎管内阻滞组荷瘤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均显著提高,术后的三个时间点,椎管内阻滞组IL-6的含量均小于氯胺酮全麻组,且氯胺酮全麻组IL-6的增高量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麻醉大鼠中IL-2的含量手术后也有所增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IL-2在术后1d时增加量几乎相等,但术后第3d椎管内阻滞麻醉组含量开始恢复并达到了模型对照组的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麻醉大鼠TNF-α含量手术后增加,且在术后1d增加量达到了显著的水平。但术后2d、3d两组大鼠血清中TNF-α开始下降,且椎管内阻滞组下降到了模型对照组的水平。 2、氯胺酮全麻组和椎管内阻滞组较模型对照组,术后血清中 CD3+、CD4+、CD4+/CD8+、CDl61a+数量均明显减少。其中氯胺酮全麻组减少幅度最多,CDl61a+在三个时间点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CD3+、CD4+/CD8+的下降量在三个时间点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P<0.01),且术后恢复速度较慢。椎管内麻醉组在术后CDl61a+数量较模型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CD4+/CD8+的下降量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P<0.01)。 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术后氯胺酮麻醉组血常规中红细胞不稳定,在1d时间点中下降显著(*P<0.05),但2d时间点却上升。而椎管内阻滞组相对稳定,与模型组相比,红细胞含量几乎没有变化。两种麻醉组中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单核细胞含量均减少,但白细胞减少量无统计学意义。氯胺酮全麻组在1d时间点血红蛋白下降量达到了显著水平,2d开始上升。而椎管内阻滞组无统计学意义。氯胺酮全麻组在术后三个时间点血小板下降量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椎管内阻滞组仅1d下降量达到显著水平,而随后开始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氯胺酮全麻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在三个时间点减少量达到显著水平。而椎管内阻滞组在1d时间却显著升高,在2d、3d时间点几乎恢复到术前水平。 结论: 不同麻醉方式对结肠癌荷瘤大鼠免疫抑制的影响程度不同。较氯胺酮全麻组,椎管内阻滞组对结肠癌荷瘤大鼠的免疫抑制作用要小,且恢复速度较快。血常规结果显示,椎管内阻滞组对结肠癌荷瘤大鼠术后血常规的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