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nm紫外光降解水相中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ywf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自制的微波无极紫外灯发出的206 nm紫外光,光降解水相中氯化三苯基锡、活性深蓝染料、乙酰基二茂铁三种不同有机金属化合物。研究了不同初始pH、初始浓度、光照时间等因素对光降解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反应动力学方程,以及初步推测了三种物质各自的光降解机理。为进一步提高光降解效率,在体系中加入双氧水,研究了206 nm UV/H2O2联用对三种有机金属化合物的降解效果。整个研究以期为206 nm紫外光降解有机废水的应用提供依据,并为污水深度处理和饮用水的深度净化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氯化三苯基锡在酸性条件下,光降解率随初始pH值增加而上升。随初始浓度增加,氯化三苯基锡的光降解效率下降,当氯化三苯基锡浓度为40 mg·L-1时,其降解率接近70%;当氯化三苯基锡浓度为200 mg·L-1时,其降解率不足20%。在75分钟以前,光降解率随时间快速增长;光照75分钟时,氯化三苯基锡的光降解率为89.4%;从75分钟开始到180分钟,三苯基锡的降解率增长缓慢。氯化三苯基锡的CODcr和TOC去除率,比相同时间点的光降解率要低。在氯化三苯基锡水溶液中加入双氧水后,采用206nm UV/H2O2联合光降解三苯基锡,光照75min后光降解率能达到100%。根据GC—MS监测到的产物,初步推测其在206 nm紫外光光照下的降解机理。活性深蓝降解率随初始pH值增加而上升,实验过程中都选择其初时pH为8.0。随初始浓度增加,活性深蓝的光降解效率同样也会下降,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活性深蓝的降解率的增大幅度很小,在光照180分钟后,其降解率也才达到67.1%。在光照180分钟后,活性深蓝的CODcr只有达到55%左右,而TOC去除率只有略高于40%。采用206nm UV/H2O2联合降解时,活性深蓝降解率明显提高。根据GC—MS监测到的产物,推测活性深蓝在206 nm紫外光光照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生成小分子物质。乙酰基二茂铁降解率随初始pH值增加而下降,在pH低于3的时候会发生水解,所以实验过程中都选择其初时pH为6.0。随初始浓度增加,乙酰基二茂铁的光降解效率下降。乙酰基二茂铁的光降解率随时间变化非常迅速,在进行6分钟光照后,其降解率已经接近90%,当光降解30分钟后,其降解率几乎快要到达100%。说明乙酰基二茂铁的降解效果非常理想;乙酰基二茂铁的CODcr和TOC去除率,比相同时间点的光降解率要低很多,当光照6分钟后,两者分别只有20.8%和13.2%左右;采用206nm UV/H2O2联合降解时,光照4min后光降解率能达到98.2%。根据GC—MS监测到的产物,初步推测其在206 nm紫外光光照下的降解机理。总而言之,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有机金属化合物随着初时pH值的变化显示出很大的差异。三种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初始浓度与光降解效率表现出一致的反比例关系。由于三种金属有机化合物本身基质的差异,其各自的光降解效率也各不相同。乙酰基二茂铁最容易被206 nm光解,氯化三苯基锡次之,而活性深蓝最难被光解。三种物质各自对应的CODcr和TOC去除率远远低于其光降解率。选择合适的H2O2浓度和溶液pH值,206nm UV/H2O2联用与单纯用206 nm紫外光相比,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光降解率效果更好。
其他文献
作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冷战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维和行动的效果不尽相同。那么,究竟哪些条件决定了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成败呢?本
山仔水库是福州市第二饮用水源,但富营养化问题多年来尚未得到有效根治,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磷浓度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素
碱式硫酸铝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能够实现经济循环发展,该技术具有应用前景。本文以碱式硫酸铝浆液作为脱硫液,喷射鼓泡池作为脱硫装置对该法进行
本文以实验室早期分离筛选到的1株二氯喹啉酸高效降解菌Burkholderia cepacia WZ1为供试菌株,运用传统生物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WZ1在二氯喹啉酸胁迫下
以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6FDA)为二酐单体,2,2-双(3-胺基-4-羟基苯)六氟丙烷为二胺单体,采用"溶液缩聚-亚胺化反应"两步合成法,获得了可溶性聚酰亚胺材料。通过傅里叶
本文针对文献[3]中指出的处理伊辛模型的经典方法的错误,提出零场时对各位形的磁化强度取绝对值后再贡献到系综平均可解决上述问题.然后研究了此意义下的一维伊辛模型,得出有限
期刊
报道了中国从国外引进并栽培成功的22种、3变种、12变型竹亚科植物的种类、并对其特征、分布和用途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