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型与左心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h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er,CRF)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检测患者心功能相关的指标,探求CRF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心功能各指标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并为预测和治疗CRF继发的心脏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90例CRF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和阴阳两虚证五种基本证型。并进行分期。测定心脏彩超相关的指标:Tei指数(Tei index)、室间隔厚度(IVS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中医证型与心脏彩超相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1、5种证型患者在所有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脾肾气虚证(30%)、脾肾阳虚证(27.8%)、气阴两虚证(21%)、肝肾阴虚证(15.6%)、阴阳两虚证(5.6%)。五组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分别为(501.18±93.57)μmol/L、(684.25±51.48)μmol/L、(787.80±120.58)μmol/L、(685.27±66.03)μmol/L和(1087.00±79.95)μmol/L。脾肾气虚证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显著低于其他证型。  2、Tei指数水平从低到高分布,脾肾气虚证0.473±0.088、脾肾阳虚证0.553±0.101、肝肾阴虚证0.627±0.116、气阴两虚证0.717±0.071、阴阳两虚证0.818±0.055。各证型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  3、IVSd水平从低到高分布,脾肾气虚证(10.64±1.12)mm、脾肾阳虚证(11.39±1.16)mm、肝肾阴虚证(11.57±1.11)mm、气阴两虚证(13.86±0.78)mm、阴阳两虚证(12.71±1.09)mm。除脾肾阳虚组和肝肾阴虚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各证型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  4、LVEF水平从高到低分布,脾肾气虚证(56.08±7.55)%、脾肾阳虚证(54.33±9.41)%、肝肾阴虚证(56.50±5.72)%、气阴两虚证(46.28±7.59)%、阴阳两虚证(53.66±9.38)%。经统计学分析各证型组的总体均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  5、Tei指数与IVSd的相关系数r=0.53,表明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结论:  1、脾肾气虚证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显著低于其他证型,提示 CRF患者在本病初期多数为脾肾气虚,大致按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最终向阴阳两虚证发展演变。  2、部分脾肾气虚证患者Tei指数已经较参考值升高,提示心脏在CRF早期已受累及。  3、根据 IVSd测定情况,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患者出现室间隔增厚,其改变过程与CRF中医证候演变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4、从脾肾气虚组到阴阳两虚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5、Tei指数与IVSd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可作为判断CRF中医证型及转归的依据。
其他文献
背景: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并与胃相表里。临床研究表明,脾虚证是胃肠病变的主要证型之一,胃肠粘膜损伤是胃肠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胃肠粘膜上皮细胞层是抵御肠腔内毒性物质和免疫原性物质的重要屏障,如果其发生病变,就会损伤其完整性。胃肠粘膜上皮细胞层有较强的自身修复能力,包括早期修复和后续修复2个过程。粘膜上皮的早期修复过程发生在损伤后的24 h以内,主要以未损伤处和基底部的上皮细
目的:用糖肾1号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气阴两虚、瘀血内阻型的患者,观察其治疗前与治疗后气阴两虚、瘀血内阻的中医症状以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24小时尿蛋白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