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非洲在发展方面的差距与世界上任何其他的区域相比无疑显得十分巨大。非洲的经济情形非常不尽人意,尤其是同东亚经济成就比照时就更加悲惨。东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95年超过了10,000美元,而那时的南撒哈拉非洲(SSA)地区只有500美元。由于这二个对立的极端,第三世界中的差别已显得如此之大,以至于“第三世界”的名词已经变得落伍。的确,非洲现在事实上有变成最贫穷的“第四世界”的可能。 结构调整计划,简称SAPs,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作为接收国际多边贷款的主要条件,由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一系列“自由市场经济”改革政策措施的统称。 结构调整计划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那些债务缠身的南方国家,成为可以摆脱自身经济困难进而谋求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为了确保一个稳定而持续的资金流量,这些已经被债务约束的政府除了依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几乎没有其他更有效的选择。 尤其在最近的20年期间,非洲的经济表现非常糟糕。而且,许多专家学者指出,非洲在近些年兴起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中被严重地排除于世界经济之外。人们将如何评论这一种现象?关于这个问题,导致了在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主持下执行过结构调整计划的非洲各国的认真讨论和分析。这是因为,在过去的20多年间,它已经成为决定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地区发展过程中唯一和最为重要的经济政策。事实证明,这项政策并非是成功的。 结构调整计划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里一直被执行着,它们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设计出来的进一步获得长期贷款的约束条件。为了更好地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在1980年至1995年这个时期的结构调整计划,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自己的看法。首先,第一部分总体介绍了结构调整计划的释义、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执行结构调整计划的背景及其具体措施。第二部分回顾了结构调整计划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执行情况,分析了该计划与中非国家关税与经济同盟的关系,及其对非正式经济部门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了结构调整计划的失败原因及其后果。通过上面的介绍,在本文最后一部分,我简单阐述了一些关于未来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