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中小企业一直受到融资问题的困扰,缺少资金一直是局限其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信誉度低、信息不透明、财务不健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不明确。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授信的门槛高,贷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调查企业的背景,来规避其“逆向选择”风险。授信之后银行的审查人员通常需要去企业进行检查,来规避企业“道德风险”的发生。这些都使得银行信贷流程复杂以及审贷环节冗长。尤其是当银行的贷款风险和监督成本过高、交易不经济时,银行会选择不贷。因此,在现实情况中,中小企业一般不能够通过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如果核心企业是上游生产企业,核心企业的下游企业为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生产条件,通常会提前预付货款给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或者较为强势的核心企业会要求其预付货款。这样会占用中小企业的资金,使其本来不宽裕的资金链条更为紧张。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开展供应链金融,利用供应链中与中小企业有业务来往的核心企业的信用,给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提供授信,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新的契机。实践中,银行通过对供应链中企业在贸易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所需的金融服务需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类别,例如:预付款融资、存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多种产品和服务,旨在供应链的框架下,给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尤其是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类操作性强的融资模式,在学术界已经有众多的文献对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引起了学者们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前两章对供应链金融的四种模式及其一般的操作流程进行了阐述。后面章节从供应链中资金短缺的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所面临违约风险的角度出发来对供应链金融中的预付账款进行研究。面临资金短缺且需要预付货款的下游中小企业(零售商)和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供应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中,以预付账款中的保兑仓融资模式和先款后货融资模式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两种方式对零售商订购量的影响。最后基于供应链信用和银行风险规避,给出了银行的初始保证金决策。并依次建立了相关的融资决策模型。第一,给出了保兑仓融资模型,分析了银行的初始保证金决策、银行的利率决策。建立供应商、核心企业和银行的收益函数模型。研究表明:(1)银行在开展保兑仓融资时,愿意收取较少的保证金,开展保兑仓融资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核心企业的信用。(2)零售商存在最优订货量,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等于无资金约束供应链最优订购量。(3)在保兑仓下,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的收益增加,实现了帕累托改进,保兑仓融资增加了供应链的收益。第二,给出了供应商、核心企业和银行三方合作先款后货融资模型。研究表明:(1)在先款后货融资下,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大于单独融资时的订货量,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等于无资金约束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但是达不到无资金约束供应链的最优订购量。第三,基于供应链信用进行了扩展研究,建立银行初始保证金比例决策模型。研究表明:(1)在开展预付款融资前,银行可以根据供应链的信用度来制定初始保证金比例,来限制其贷款量,规避风险。(2)银行初始保证金比例与供应链信用度、产品价值稳定性呈负相关关系;与银行风险厌恶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在中国贷款利率受到国家相应的管制下,银行通过保证金的决策来调节贷款以规避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四,分别分析在保兑仓和先款后货融资模型下,主体融资决策、和融资前后主体收益,研究结果表明保兑仓的协调订货的能力高于先款后货模式。银行初始保证金决策也在我国利率管制下,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第五,通过本文的分析为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提出一定程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