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钟山是中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小说家、剧作家。迄今为止,石钟山已有20多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并屡获大奖,这为他赢得巨大声誉的同时也带来了财富收入。但是这些非常“叫座”的作品却并未赢得评论专家的广泛认可。在专业读者和评论家看来,石钟山算不上一流作家,其“成功”主要是因为中国戏剧产业的低层次以及中国受众的低素质,而石钟山的作品恰好适应了这种状况。由此可以发现,从接受美学出发,强调受众地位和作用、迎合受众需要,这既是石钟山初期作品文学上与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原因,又是其近期作品文学上产生模式化弊病的原因。文学作家如果刻意迎合受众就会误入歧途、走向媚俗,所以,尽管接受美学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但它也有自身的不足与局限性,在研究作品时,不能只运用单一的研究方法,还必须进行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产生偏颇。总览石钟山的作品可以发现,其创作的变化存在阶段性,其中以小说《父亲进城》改编拍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为关键节点,在此之前石钟山小说创作的艺术性呈上升趋势,在情节结构设置、题材主旨选择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都比较成功;但自此之后,其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性逐渐下滑,出现了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化、题材主旨妥协化、人物形象扁平化等弊病。总的来说,石钟山的小说还停留在“故事型小说”的层面,忽略了对“哲理化”与“心理化”的书写与对现代、后现代创作技法的探究与运用,这是一种“电影化想象”造成的局限,妨碍了小说创作艺术质量的提升。由此可见,石钟山的小说是成也“电影化想象”,败也“电影化想象”。其实,石钟山创作上出现的问题是当代作家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只不过在石钟山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本文把这种以石钟山为代表的、受众叫好、图书畅销,却得不到专家高度认可的现象,称为“石钟山现象”。石钟山作为一位比较成功的作家,其作品尚且如此,由此可知,中国当下的小说和影视剧的质量实在令人堪忧。在销量、票房、收视率等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无论是小说还是剧本改编都会出现“同质化”“量产性”“类型化”现象。在此情形下,作家们需要重树经典意识,唯有“化大众”的精品才能提高读者阅读品位、国民审美素养,才能使小说创作与影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对石钟山小说做总体评价,并以“石钟山现象”作为诊断当代小说和影视剧创作的病理切片,揭出其病症,引起作家与读者的注意,是十分具有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课题。论文“绪论”部分阐述石钟山小说的创作概况,提出“石钟山现象”;正文第一、二、三章分别从情节结构、题材主旨、人物形象三方面分析石钟山小说的利弊得失。“结语”提出通过对石钟山小说的研究,提醒当代作家树立“精品意识”,将“普及”与“提高”、“娱乐”与“教化”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大众化”甚至走向媚俗的地步,这也是广大观众和专业读者共同期待的。本论文以石钟山的小说文本和已出版的剧本为主要研究材料,将改编影视剧作为背景材料,并在页下注中进行影视剧与小说原作的对比,作为对其影视剧评论的延伸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