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几千年来受到哲学家们的大力追捧,每个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对幸福的独到见解。由于每个哲学家所处的时代、阶级、视角的不同,对于幸福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但这些理论都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指导着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有儒、道、禅三家对幸福作了阐述,指出了各自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在西方历史上,主要有快乐论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他们的思想被不断的继承和发扬,发展到今天的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不可否认,这些理论在各自的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又各有其历史局限性,都不能够作为一种合理的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直到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才作为一种科学的、合理的幸福观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批判继承了以往哲学家关于幸福的观点,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幸福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民群众、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劳动创造等观念,完全融合在一起,建立了科学的幸福观,即无产阶级的幸福观。他既强调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又强调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同时又着重指出劳动创造、斗争及奉献在实现幸福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幸福最终是要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全人类共同的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非常重视斗争在实现幸福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它认为只有通过斗争,人民群众才能获得实现幸福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精神资料、社会制度保障,以及实现自身心灵的和谐。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要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注重生态平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最终使我国人民群众生活安定富裕、政治生活健康有序、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高生活质量、更高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制度完善、社会稳定、充满活力的国家,成为在世界舞台展现更多风采,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