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是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对翻译现象进行的一项系统探究。 在第一章“引文”中,作者首先以意义理解的三种不同认识为基础廓清了翻译学的各种研究方向的界限,从而也为翻译的认知研究确立了其建构主义的认识论立场。接着,本文以建构主义的意义理解观为主线对两种翻译的认知研究理论——哥特(Gutt)的翻译关联论和以库克(Cook)修正的图式理论和Jang Hong-Tae的研究为基础的翻译图式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探讨,指出两者的相容性,并且结合两种理论的观点,初步建立了翻译的图式关联理论或图式关联模式。翻译的图式关联理论包含三个原则,以获得满足的优先顺序排列,分别为最佳关联〉部分解释相似〉认知增量原则。图式关联理论仅仅是一个模式或者参照框架,其内容需要丰富,而衍生这一模式的两种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因此需要进行修正、澄清和改进。从这一翻译认知研究的现状出发,本文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翻译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在第二章,作者探讨了认知语言学的建构主义语义观在其代表人物理论中的体现,并且探讨了识解这一理论概念以及识解运作的翻译研究价值。作者明确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对图式关联模式进行丰富和补充的方面,如读者的知识图式不仅指命题图式,而且包括各种形式的以意象为基础的认知模式等,意义的推导和语言表达的形成不仅与认知原则相关而且涉及识解运作。识解范畴指以语言表达为目的对场景进行概念化的认知过程。识解以及源于人的基本认知能力的各种识解方式为对翻译现象和翻译策略进行描写和解释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在第三章,作者以描写翻译学的对比分析方法对翻译中涉及的各类识解方式的运作进行了探讨。分析证明,各类识解方式的运作与图式关联模式的三种原则互为补充,对翻译中涉及的意义的推导和语言表达的搜寻同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翻译导致的意象转换或识解转换可出现在不同的维度上,也可能有不同维度的转换组合。作者试图说明,源语文本仅仅提供了一个抽象模式,它可以通过不同译者的不同识解进行多样性的具体化。而对于在不同维度上实现的转换的整体分析可以揭示某一个翻译文本的认知风格。 在对以往隐喻翻译研究进行简要总结的基础上,作者提出隐喻的识解观,将隐喻翻译涉及的复杂因素,包括经验的、语言的和文化的等等都考虑在内,并且以概念隐喻及其不同的本体映射和关系映射为基点,对小说译本中出现的隐喻翻译现象进行了系统描写和解释。就所涉及的语料而言,在两种语言共享的概念隐喻的允准作用下,翻译转换主要体现为转喻作用,其价值在于唤起译语文化中与特定传统表达相关的经验。作者还提出将隐喻识解一致性作为文本对比的一个维度,因为它也能帮助揭示特定翻译的认知风格。在隐喻翻译研究中作者还应用了用于文本分析的计算程序concordance 3.0,大大提高了进行隐喻系统研究的效率和效度。 该文的第四章重点以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对译语读者语言图式进行了界定。以识解的理论内涵为基础,作者探讨了源语和译入语在翻译中的允准作用。译文语言的地位比较特殊,它既不完全由源语允准,也不完全与译入语传统相合。一个语言可能具有自己偏好的识解型式。当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之间出现识解型式偏好相异时,翻译转换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为语言规约是一个相对的梯级性概念。而具体行为的选择取决于译者有意图性的摆布取向。在这种情况下认知增量原则的功能有强烈表现。 第五章明确提出了翻译认知文体学的概念,它是识解分析和三种认知原则的有机结合。作者以两个个案研究再次证明了该分析框架的描写力和解释力。作者重点对庞德和叶维廉的中国古诗翻译美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阐明了这一翻译美学的语言认知特征、本质和基础。 最后,作者对该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可继续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简略陈述。对研究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