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保持较快速度发展,金融系统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对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稳步有效运行、保障我国实体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各种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的改革创新,金融机构的发展,融资渠道日渐多样化,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金融体系,社会融资规模也随之明显扩张。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融资方式也正在逐步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型融资方式转变,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金融体系的核心就是社会融资结构,而金融体系又是货币政策作用于实体经济的重要媒介,可见随着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环境,也必定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实施效果。因此,研究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理论政策上需要研究重视的问题,也是经济实践中直接关系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目标及作用效果的重要课题。一般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可以划分为利率传导渠道、信贷传导渠道、汇率传导渠道和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四个渠道,其中信贷传导渠道又分为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本文将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具体研究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本文以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为切入点,具体研究了社会融资结构的概念、组成部分以及近些年的发展变化历程,从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变化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首先从理论角度研究入手,分析出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所占比重的改变,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结论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效果。然后进一步通过大量经济数据做出实证分析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利用1996年到2001年和2002年到2013年的两个区间段的季度数据构建空间经济模型,加入了代表社会融资结构的代理变量,分析了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使得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受阻,传导效果有所削弱,与之前理论分析的结论基本相一致。最后通过以上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分析,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相关结论,结合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融资结构的背景,围绕我国货币政策在调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优化货币政策操作,提高货币政策效力为出发点和目标,提出了增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用的相关政策建议:一是建立包括社会融资规模变量这一新型的中介目标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推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三是进一步加深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疏通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