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是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患者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尽管近年来血液净化技术日益完善和成熟,慢性透析病人存活时间日益延长,但血透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仍然很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转归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依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首要关注的问题。高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合并症或并发症。24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能真实地反映人体血压水平及昼夜变化规律,对预测靶器官损害和不良事件发生及判断疾病转归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通过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转归和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动态血压监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1月-2007年4月在我院确诊为终末期肾脏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41例患者,根据随访3年至2010年8月31日的临床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N=25)和死亡组(N=16)。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及同期测得的血液学生化指标和透析间期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以开始血液透析治疗为起点事件,以死亡为终点事件,研究长期生存率和主要的影响因素;以行动态血压监测日为起始随访时间,以死亡为随访终点,对可能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转归的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维持性血透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①2006年11月-2007年4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41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1例,男:女比例为0.95:1。开始血液透析治疗时的平均年龄为(61.20±11.64)岁,透析龄(32.98±24.53)月。存活组男性11例,女性14例;死亡组男性9例,女性7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8.90±12.09)岁、(69.25±9.22)岁,开始血透治疗时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7.12±11.79)岁、(67.56±8.26)岁,透析龄分别为(27.72±22.21)月、(41.19±26.41)月,两组年龄、血透开始年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41例维持性血透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2例(占29.27%),继发性肾小球疾病20例(占48.78%)。根据患者开始血透治疗时年龄的不同分组,<50岁组原发病因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占66.67%;而≥50岁组患者中,则以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为主,为59.38%,其中尤以继发于高血压和糖尿病者为多。存活组及死亡组原发病因均以继发性肾病居多。③存活组和死亡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24h平均脉压、白昼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24h两个相邻收缩压读数绝对差的平均值(average real variability, ARV)、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4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98%,5年生存率为79%,7年生存率为50%。患者年龄及开始血透治疗时的年龄越大,其长期生存率越低(P<0.05);性别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率(P>0.05),但原发病为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者平均生存期较肾小管-间质性疾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低。⑤多因素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分析,24h收缩压ARV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HR=1.160),尿素清除指数(Kt/V)、夜间收缩压下降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HR分别为0.042、0.907)。结论①本组MHD患者以老年女性为主,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常见的原发病因,但在开始血透治疗时的年龄<50岁组和≥50岁原发病因分布明显不同。②存活组和死亡组平均年龄、开始血透治疗时的年龄以及平均血压参数(24h平均脉压、白昼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血压变异参数(24h收缩压ARV、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率)有明显差别,与预后相关。③4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98%,5年生存率为79%。血液透析不充分、24h收缩压变异大、夜间收缩压下降不足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背景随着动态血压监测的广泛应用和临床研究的深入,血压节律变化和夜间血压升高在预测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以及判断死亡风险性中的价值和意义,已得到普遍认可。维持性血透患者夜间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涉及病变、神经、体液等多个方面,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目的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透析间期夜间血压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本文第一部分中有夜间高血压且存活的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透析间期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完善血液学生化指标和心脏超声检查。根据同一患者2007年、2010年两次血透间期动态血压监测中有无夜间高血压的变化情况,分为夜间血压好转组(N=7)和夜间血压无好转组(N=18)。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血液生化指标、动态血压参数、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夜间血压改变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的变量为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统计推断均采用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准设为P=0.05。结果①夜间血压无好转组平均年龄、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水平、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AASI)、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显著高于夜间血压好转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甲状旁腺激素、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对称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symmetrical 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sym-AASI)、左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是维持性血透患者透析间期夜间血压升高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对称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左室肥大是夜间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增加、动脉硬化、左室肥大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夜间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甲状旁腺激素可能通过介导血管硬化及左室肥大等进程,参与夜间血压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