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总体性社会”的解体,社区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在社会中蓬勃发展起来。其发展的路径,一方面是对西方志愿精神的借鉴,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很强的本土性色彩。因此,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具体形态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在厘清志愿服务内涵、类型、要素和过程的基础上,基于对上海市K街道志愿服务的田野调查,为当前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具体运行提供一个微观案例,试图通过调查和分析的结论,揭示当代中国社区场域中志愿服务的总体形态,及其所包含的权力与政治过程。从实证的角度来看,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并不是纯粹意义上民间资源和诉求自发推动的结果,它既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又是外生型志愿组织在社区空间的发展,还可被视为民间社会自组织的行动过程。由此,可以将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划分为(行政)动员型、(外部)植入型和(社区)内生型。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都包含一定的静态要素,这构成志愿组织行动的资源;也经历一定的动态过程,这产生了组织间的互动。以资源依赖理论作为分析工具,社区志愿服务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非对称性,其中关涉到组织的目标选择、权力控制和行动过程。“分离”与“融合”是对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形态的总结性思考。所谓“分离”强调不同性质的志愿组织之间的边界;而“融合”则用以解释总体性行动框架内各种志愿主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因此,对当前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观察,不应当片面的强调其“行政性”或是“志愿性”,而应从历史的路径和现实基础来考量。较为现实的发展路径,是在职能逐渐“分离”的前提下,不断开放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环境和社区志愿服务逐渐强化其自我组织功能和自我维持功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