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资源禀赋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确定区域主体功能,是我国区域治理的新思路。区域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区域开发目标和对应的配套政策。各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区域管理政策,深刻的影响着当地居民的劳动力流向、生计方式以及土地利用行为。研究课题组深入到浙江省不同主体功能区进行实地调研,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优化开发区共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8个样点村,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获取农户层面的调研数据。考虑到农户群体内部实际存在的分化趋势,依据劳动力流向及其收入构成结构,对农户群体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浙江省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农户生计活动选择与土地利用特征情况。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比较浙江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与优化开发区区位条件,梳理相关区域政策。(2)农户生计活动行为研究。不同主体功能区区位条件、发展目标及政策导向的不同,会导致农户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显著的差异,进而导致农户不同生计策略。在描述不同功能区各类型农户特征的基础之上,对农户生计活动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其各项生计活动的选择情况、生计多样化程度和生计活动的组合规律特性。(3)农户层面土地利用。分析浙江省不同主体功能区各类型被调农户土地资源禀赋差异,农户的作物选择及种植结构,以及三十年间被调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变迁,最后分析各主体功能区被调农户土地流转交易特征,和农户土地的要素投入状况。研究结果显示:(1)浙江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与优化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落后优化开发区,同时地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浙江省区域管理规划实践过程中,对欠发达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长期的扶持政策,并且非常注重沿海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山区的协作共同发展。(2)不同主体功能区农户在农业类和非农类生计活动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优化开发区域被调农户更偏好非农类生计活动,而重点生态功能区偏好农业类生计活动。(3)可供农户选择的生计方式,会对农户家庭的劳动力和资金产生竞争,形成不同的生计组合方式。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生计组合呈现以粮食作物种植和非农打工为核心,优化开发区域农户则倾向于以非农打工和经济作物种植作为其核心生计方式。(4)获取更高的利润是农户的普遍追求,重点生态功能区与优化开发区被调农户种植结构重心转移方向是相同的,均从偏好粮食作物种植转移至经济效益更好的作物,重点生态功能区被调农户种植结构重心转移的程度比优化开发区被调农户大。(5)土地流转的方向是从生计策略较多依赖二、三产业的非农型及兼业偏工农户类型,流转至纯农、兼业偏农型这两类农业类生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类型。(6)优化开发区土地流转租出市场明显更加发达,流转方式多样,承包方类型丰富,政府引导行动更加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