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息息相关。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任,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结构、规模和质量的需求。因此,不论是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发展的方面来看,还是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功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面来看,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对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都显得尤为必要。文章以山东省76所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与山东省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比较法,首先阐述了山东省产业结构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针对研究得出的不适应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研究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的过程中,不但研究了山东省产业结构总体概况,还对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对于专业设置现状的研究主要以2016年山东省高职院校各专业大类的专业数、专业点数、计划招生人数以及具体专业的布局为切入点。在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的研究模块,不但将三次产业整体与专业设置的适应情况进行分析,而且将三次产业内部各自的优势产业与对应的专业设置的适应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也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设置情况。总的来看,山东省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种类和招生人数较少,不能满足第一产业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虽然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结构和规模都滞后于第二产业发展的需要,但是相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来讲适应性是最好的。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情况恰恰相反,设置了过多的专业、招收了过多的学生,超出了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对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后,文章发现了诸多的不适应问题,例如专业种类设置不能满足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三次产业相关专业招生比例不当、专业设置缺乏区域经济特色和品牌特色、企业对专业设置的参与程度不高。同时也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不同专业的开设成本差异、路径依赖效应的存在、学生专业报考存在盲目性以及2015年版专业目录施行时间尚短等都会影响专业设置对产业结构的适应。针对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不适应问题,文章分别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政府应当做好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构建信息平台、投入专项资金。学校则应当立足产业结构发展趋势进行专业设置、探索适合学生专业成长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特色化和品牌化专业设置。行业协会发挥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企业则应当与院校一起进行校企合作相关专业的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