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芜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资源之一,具有繁殖力高、肉质优良等宝贵种质特性。本研究以遗传背景上有着很大的差异的莱芜猪和引入猪种等为研究对象,对莱芜猪肉质特性的构成实质及其分子遗传机制进行研究,旨在为莱芜猪这一优良地方猪种资源在优质肉猪生产中的科学利用,以及为肉质改良的MAS育种筛选有效的分子标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以莱芜猪、3/4莱芜猪、1/2莱芜猪、1/4莱芜猪和大约克夏猪共60头为研究对象,研究比较不同比例莱芜猪血缘对肥育猪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血缘结构的试验猪间在胴体重、胴体长、后腿比例和背膘厚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眼肌面积和瘦肉率方面则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并且是随莱芜猪血缘含量的减少,其胴体长、后腿比例、眼肌面积和瘦肉率逐渐增高,而其背膘厚逐渐降低。在肉质特性方面,不同血缘结构的试验猪间肌肉的大理石纹、肉色、干物质和粗蛋白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而肌肉失水率、滴水损失及肌内脂肪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同样体重下,莱芜猪及其杂交猪与大约克夏猪相比,其肌肉具有鲜红的肉色、良好的持水性能和较为丰富的肌内脂肪。总体上看,随莱芜猪血缘比例的减少,其胴体品质逐渐改善,而其肉质表现则有逐步下降之趋势。分析表明,含不同比例莱芜猪血缘的杂交组合间存在大小和方向不同的杂种优势效应,并且,含1/4莱芜猪血缘的杂交猪比其他杂交猪存在着较大的有利于胴体和肉质性状改善的杂种优势效应。研究结果提示:为兼顾产肉性能和肉质特性而进行的优质肉猪生产,莱芜猪有其独特的利用价值,其适宜的血缘比例应控制在1/4左右。 以30-90kg体重莱芜猪和40-100kg体重新莱芜猪共84头去势公猪为试验对象,对其肉质特性和肌肉胶原蛋白的发育性变化规律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莱芜猪肌肉总胶原蛋白含量(TC)、不溶性胶原蛋白含量(IC)和胶原蛋白的溶解度(CS)以及肉质特性方面的剪切值(SF)、大理石纹(MS)、干物质(DM)和肌内脂肪(IMF)含量在不同体重组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差异。新莱芜猪肌肉中TC、IC、CS和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SC)以及肉质特性方面的熟肉率(CP)、拿破率(NY)、MS、DM和IMF在不同体重组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差异。研究的两个品种猪肌肉中胶原蛋白的发育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随体重的增加,肌肉中TC和IC逐渐增加,而SC和CS的总体趋势逐渐下降。随体重增长,肉质特性的总体变化趋势是肌肉MS、IMF、持水性能(CP、NY博士学位论文:莱芜猪肉质特性及其分子遗传学基础的研究和WHP)逐渐增大,肌肉嫩度则逐渐下降。与新莱芜猪相比,莱芜猪肌肉胶原蛋白含量较多且其溶解度也较高,而且具有较高的肌肉MS、IMF、CP、NY、系水率(wHP)和较低的滴才讨员失(DL)和SF;从肌内脂肪和胶原蛋白发育性变化的体重和序位看,莱芜猪较为早熟。研究证明,由于胶原结缔组织能够在肌肉、肌束乃至每根肌纤维表面以原纤维网的形式形成膜鞘结构,因此,肌肉胶原蛋白含量的增加及其溶解度的下降,能够改善肌肉的持水性能(:,P<0.05),但同时也降低肌肉的嫩度(r,P<0 .01)。肌内脂肪的增加则能够在不影响肌肉嫩度(r,P>0 .05)的情况下显著改善肌肉的持水性能(r,P<0.05)。 以莱芜猪和四个引入猪种(长白、大约克夏、汉普夏、杜洛克)共223头猪为研究对象,利用PCR一RFLP技术研究H~FABP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H一FABP基因夕上游区的扩增片段内有一个Hinfl多态性位点,第二内含子扩增片段内各存在一个Haolll和Hinfl(用Hinfl表示)多态性位点。H一FABP基因的三种盯LP在所检测的五个猪种均有发现,但品种之间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差异较大。对于Hinfl一RFLP,莱芜猪等位基因H的频率(0 .6293)显著高于汉普夏猪,但却显著低于大约克夏猪(P<0 .05);对于Ha。m一RFLP,莱芜猪等位基因D的频率(0.9224)最高,显著高于除汉普夏猪之外的长白、大约克夏和杜洛克三个猪种(P<0 .05);对于Hinfl一盯LP,莱芜猪等位基因B的频率(0.8190)显著高于研究涉及的四个引入猪种(P<0 .05)。并且,莱芜猪H一FABP基因PCR一HinfI一RFL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以及汉普夏猪H一FABP基因PcR一Hinfl一补L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处在不平衡状态(P<0.05)。另外,莱芜猪和汉普夏猪在Ha。m位点以及大约克夏猪在Hinfl位点表现为低度多态(Plc<0 .25),而其余猪种在所检测的三个位点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分析表明:H一FABP基因PCR一RFLPs各位点的基因型对肌内脂肪含量有显著的影响效应(P<0 .05),纯合基因型HH与hh、DD与dd以及BB与bb间肌内脂肪含量的差值分别为0.78%、一0.69%和0.72%(P<0.05),并且对于本试验猪群体HHddBB基因型组合具有最高的肌内脂肪含量,等位基因B、d和H携带猪具有较高的肌内脂肪含量。研究结果对于探索猪肌内脂肪沉积的主效基因或与之相连锁的分子标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利用微卫星技术对上述223头试验猪A.FABP基因微卫星序列的遗传变异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