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明末这一特殊的思想转型期中,明末佛教以“复兴”的形式,完成了由宋明佛教向近代佛教过渡的历史使命。莲池、紫柏、憨山、澫益四大师,是明末佛教复兴的中坚人物,他们以各自不同的修行、教化风格实现了改革和振兴佛教的历史任务。其中,莲池大师独树清修化世、慈悲济生之宗风,以云棲寺为弘法中心,为明末佛教的振兴做出了种种努力,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他的思想不仅在明代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近世佛教的发展也产生了颇为重大的影响。考察其思想的内容和特质,不仅于佛教史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且对当代佛教的改革和发展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论文即以明末社会的变迁和明末佛教的改革与复兴为历史背景,对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莲池大师的思想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梳理与分析。全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第一节对明末佛教复兴的历史背景进行揭示,主要从明朝宗教政策、明末“三教合一”社会思潮、天主教和罗教的盛行、明末佛教改革的内在动力等四个方面展开。第二节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作了说明。 正文部分又分六章。 第一章,概述莲池大师生平事迹。第一节介绍入道及求道历程,第二节介绍云棲寺四十余年弘法过程中主要事迹。 第二章,对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第一节阐述戒律为基的思想。莲池以重振戒律为己任,著述有多种律学著作,其《梵网经义疏发隐》直阐大乘菩萨戒微言大义,以“孝名念佛”、“一心持戒”说沟通持戒与念佛,且将戒律导归净土,体现了“摄戒归净”的思想。第二节分析其净土思想的特色。莲池对净土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化,即深化信愿行的内涵以彰显净土宗旨、对发菩提心进行净宗诊释等等,在实践上则提倡持名念佛,并以禅净融通的形式对理、事一心不乱进行阐发。第三节阐述禅净关系论。莲池继承和发扬永明延寿禅师禅净双修之旨,对禅净进行了进一步融通。理论上,提倡禅净不二,禅净同归;修行实践上,主张以“参究念佛”作为导禅归净的方便,并将净土往生作为禅宗参禅的归宿与保障。第四节比较明末四大师禅净观。紫柏以.弘扬禅宗为己任,应机及纠弊的原故,使他以禅宗立场突显唯心净土,消解西方净土;强调修行中自力解脱的重要性,淡化净土他力本愿的功用。但是,他对净土法门评价仍然很高,对净土流弊有深刻的批评。憨山与莲池颇同,意欲 ‘以念佛对治禅弊,因此对禅净多有融通,提倡禅净双修。相较莲池之净主禅从,憨山可谓禅净并重,即虽亦以禅归净,但更侧重于藉参究念佛一法求诸自力解脱、达到现生开悟;在净土观上,莲池因为专弘净土,为突显净宗信愿往生的特色,较多地彰显弥陀他力的殊胜功用,而憨山则基于禅的立场,十分强调在他力本愿的前提下,发挥自力的功用。擒益继承了莲池的思想,但是时机的差异,使其禅净观表现出消禅归净之特点,藕益与莲池一样,意在以净土实修补救禅弊,不同的是,基于对禅弊的探切忧心,他并不主张极易造成禅净混滥、一于净宗反有破法之危的参究念佛。藕益融汇诸宗,会归净土,极力提倡持名念佛。其《.弥陀要解》对净土要义进行了系统精要的总结,在事一心与理一心的解释上,藕益与莲池略有不同。莲池以持名释事持,以体究释理持,以事持伏妄得定释事一心,以体究伏且破妄、定慧双得释理一心。而藕益皆以持名来释事、理,认为事、理的区别,在于是否通达心是、心作之理。他对事、理一心不乱的定义,也是从持名念佛之悟理与否来进行的。第五节讨论云楼道场规约。 《云楼规约》是莲池道场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清规的一般共性,同时亦有其独特性,表现在:严察离俗清修的原则,以采取经济处罚作为外在的约束,以善行记数方式作为内在的思想激励,为净土修学提供制度上的有效保障。‘ 第三章,阐述莲池大师对佛教仪礼的贡献。第一节阐述对水陆仪轨的规范。明末水陆法会弊端丛生,莲池从修订水陆仪轨、瑜伽施食仪轨,规范水陆道场,指归净土三个方面,对其加以规范与整治。第二节阐述对放生活动的规范。莲池放生思想的特色主要有四个方面:以因果思想提倡戒杀放生;修订放生仪轨,规范放生活动;以儒释融通来寻求放生的传统依据;指归净土,即以戒杀放生为净业助行之要。 第四章,讨论莲池大师与明末居士佛教.第一节阐述其门下居士及其成就.以严敏卿、虞淳熙、庄广还、陶望龄、黄辉、蔡承植为代表,叙述居士群体秉莲池之教所取得的成就,,第二节阐释其对门下居士的修行指导。主要体现在福慧双修,即尘劳为佛事,净土为归三个方面.其以持戒念佛为根本修持的居士佛教理路,符合明末佛教的具体发展现状,具有契理契机的时代性。 第五章,考察莲池大师的三教融通思想。第一节阐述历史上的“三教合一”思潮及明末三教关系。“三教合一”思潮肇始于唐末宋初,至明末达到高潮,多表现为儒佛、佛道之间的交涉。第二节阐途对“三教合一”的态度。莲池亦主张三教一家、三教同源,但以佛教为本位,判儒道二教虽有悟处,仍在凡夫位。第三节阐述儒释观。莲池主“儒佛配合”论,一方面,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