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教育是犹太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立国也是以色列的基本国策。近年来,随着传统犹太教势力——哈瑞迪派(Ultra-Orthodox)在以色列政治、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主办的教育体系也迅速发展,并成为以色列教育领域内值得关注的现象。国外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国内学者对哈瑞迪派教育体系的研究十分有限。本文力图地论述哈瑞迪派教育体系的发展轨迹与内容特点,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对以色列社会带来的影响。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是对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以及创新的梳理。正文部分共包括三章:第一章就以色列国内教育领域的总体概况、哈瑞迪派教育体系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论述,形成对以色列哈瑞迪派教育情况的初步形象。在以色列建国前夕,代表哈瑞迪派的以色列正教党与犹太复国主义世俗派达成了一份非严格意义上的“现状协议”(the Status Quo),承认了哈瑞迪派犹太人教育的独立地位,为今后哈瑞迪派谋求更多的教育权利奠定了基础。建国后,以色列依旧实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期间的“派系教育”(Trend System),但随着民族融合、增强以色列认同感的需要,以色列政府逐步把教育权收归国有,通过《国家教育法》,实行国家总揽、宗教教育和世俗教育双规并行制的教育政策,并准许哈瑞迪派主办的宗教学校以特殊的地位独立于国家教育体系之外,最终确立了哈瑞迪派学校的合法自治地位,并为日后出现更多的私立哈瑞迪派宗教学校埋下了伏笔。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详细论述了以色列哈瑞迪派犹太人的特点及其教育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哈瑞迪派的构成、教育体系的机构设置、教育资金来源、政府的管控,以及不同哈瑞迪派政党开办的教育体系。以色列哈瑞迪派犹太人视回归过往的荣光为唯一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坚信要保持虔诚必须与世俗的、当代的、诱人的西方文化保持距离。从族源的角度来看,其内部可分为来自欧洲的阿什肯纳兹派(Ashkenazim)和来自亚洲和北非的赛法迪派(Sephardic),前者内部又可以分为哈西德派(Hasidic)和米特纳歌德派(Misnagdim)。在教育问题上,哈瑞迪派犹太人有只关注宗教教育,其核心机构是犹太经学院耶希瓦,且实行严格的男女分校制。这样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社区内部成员的信仰偏离,帮助他们隔绝了外部世界的诱惑,强化了对哈瑞迪派的认同感。由于哈瑞迪派教育体系不隶属国家教育体系之内,享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色列政府的监管并没有国家教育体系那样严格,并且以色列教育部、宗教事务部还给予大量的经费补助。哈瑞迪派教育体系以耶希瓦为核心,分为学前教育、塔木德托拉(Talmud Torah)、初级耶希瓦(Lower Yeshiva)、耶希瓦(Yeshiva)、专为已婚男子开设的犹太经学院(Kolel)几大阶段。第三章主要探讨哈瑞迪派教育体系带来的影响和自身的问题。由于政党控制教育的传统,教育被哈瑞迪派赋予了传播政治理念与宗教价值观的新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以沙斯党(Shas)为首的哈瑞迪派政党力量迅速增强,以色列社会教俗关系日趋紧张,还造成了哈瑞迪派犹太人反民主情绪的蔓延。但从哈瑞迪派教育体系的种种弊端来看,其自身在未来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社区成员生活贫困、犹太教信仰的动摇、女性受教育权利有限。文章的结语在总结哈瑞迪派及其教育体系发展过程、影响等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术研究中哈瑞迪派教育体系内部的学者是否有与外界的学者对话交流的可能。由于当下哈瑞迪派教育事业已经开始摆脱自我隔绝的牢笼,逐渐吸收来自非哈瑞迪派家庭的子女入学,但学术界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依旧是非哈瑞迪派内部的外界学者们,导致双方在教育理念、课堂模式、教师培训等方面交流甚少。未来那座矗立在哈瑞迪派与外部世界的“文化隔墙”是否会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