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省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在广袤的农牧地区,生产方式原始落后,人民生活仍贫穷困苦。青海省平安县红崖村是坐落在国家级贫困地区石灰窑乡的一个半农半牧村庄,它位于脑山和浅山的交汇处。这个村庄的规模不大,全村共72户汉、藏两族人家,总284人,世世代代靠田生活。过去的红崖村,主要生活来源是靠着八亩的人均土地和饲养少量牲畜,农业十年九旱,靠天度日,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生产方式原始落后。人们的观念落后,收入微少,勉强糊口,有病无钱治疗,小病忍耐大病拖延,生活非常艰苦。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日趋加速。为了改变农村旧面貌,坐落在山头上的红崖村修通了宽敞的公路,改变了过去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在国家的支助下,危房普遍得到了改造,并且将村庄统一规划,修成了阶梯性的农家小院,一样的大门一样的墙,风格独特,错落有致。入内至室,三大件俱全,与城里人相差无异。村里的劳动力转变观念,走出大山,学技术、做买卖、搞运输、当工人,很好地改善了家庭的生活质量,日子越过越好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红崖村的劳动力比重下降。红崖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季节性和兼业性,他们4-11月在外务工,农忙时节会回家武田,他们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在从事非农行业的同时兼顾家乡的土地种植;且红崖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45岁以下青年占八成,男性居多;红崖村转移的劳动力去格尔木从事司机、小工、修路以及工地工人等行业居多,其次是去果洛、兴海、玉树等地挖虫草,还有少数去西藏做买卖。因为红崖村转移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比较底下,技术水平也不高,只能从事一些对技术性要求低的职业。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越来越多的红崖村的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他们的转移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引起了农村社会的变迁。改变了生计方式、生活节奏、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如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都值得我们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