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臭是世界七大环境公害之一,为寻求有效的控制技术,本文以硫化氢(H2S)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种新型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常温常压降解流动态恶臭气体。实验所用三种反应器分别为新型排管式、套管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单一DBD式)与DBD耦合准分子紫外光辐射反应器。实验采用新型排管式介质阻挡放电技术产生低温等离子体,考察输入电压、初始进气浓度、风速、排管级数等影响因素对H2S降解率、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输入电压的增大有利于H2S气体的降解,当气体流速8.0m/s,H2S初始浓度为40mg/m3,排管级数5级,电压为13.2kV时,H2S降解率可达69%,能率可达3081mg/kWh;风速的增大(即气体停留时间减少)会降低H2S气体的降解率,当电压为13.2kV,H2S初始浓度为40mg/m3,排管级数5级,风速为6m/s时,H2S降解率可达76%,能率达2541mg/kWh;初始浓度的增加不利于H2S气体的降解;排管级数的增加有利于H2S的降解。采用套管式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BD)形式,通过一个高压电源同时产生等离子体和KrI*准分子紫外光辐射,建立DBD耦合准分子紫外光辐射的联合等离子体光解(Combined Plasma Photolysis, CPP)技术,探讨对恶臭气体H2S的降解过程。实验研究了CPP技术降解H2S的影响因素,包括进气浓度,外施电压,电流密度,气体停留时间及紫外光辐射区惰性气体填充比。对比了CPP技术和单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对H2S气体降解效果,对CPP技术的降解H2S的机理与放电产物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电压的提高有利于H2S气体的降解率。当稳定电流2.4A,风速2.0m/s,H2S初始浓度为40.6mg/m3,在外施电压从6.6kV提高至15kV时,其降解率将从25%提高到90%。增大电流可以提高H2S气体的降解率,当电压稳定为13.2kV,风速3.5m/s,H2S初始浓度为100.7mg/m3,在电流2.8A时的降解率较1.6A时高出33%。增大风速会降低H2S气体的降解率。当外施电压为15kV,电流为2.8A,初始浓度为40.6mg/m3,在风速从2.0m/s提高到3.5m/s时,其降解率从90%降为35%。对CPP装置内改变惰性气体填充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填充量为13.3kPa Kr和47.3Pa I2时所产生的紫外辐射强度高于填充量为1.33kPaKr和47.3PaI2时所产生的紫外辐射强度,且在前者条件下CPP装置对H2S的降解效率也较高。CPP技术对浓度为40.6mg/m3的H2S降解率可达90%,且各项能级指标均比单一DBD技术要高,其能率可达2000mg/kWh。此外,本文还从能率方面对排管式、单一DBD与CPP技术进行对比,探讨其经济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