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是根据有关隋唐及其以前西凉音乐的史料记载和遗留下来的含有其遗制因素的谱例、乐器,对失传已久的西凉音乐进行一些考证和梳理,期望能大致勾勒出西凉音乐的原貌,为我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寻找出其中的一个发源点,以丰富我国传统音乐,为其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平台。 西凉音乐大体上成型于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宋元以后,逐渐趋衰,并定格为一个区域性乐种。它产生的地域,在我国的河西走廊地区,即今天的甘肃省全部和青海省的西北部等部分地区。根据史料记载,史前时期这一地区就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就和中原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生活方式是游猎、游牧、农耕并存,因此,其文明也由游牧文明发展为游牧与农耕文明并存。从秦汉开始,因政治、经济等原因,中原政权加强了对河西地区的经营,特别是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使西汉政权在河西地区设立武威四郡,奠定了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为西凉音乐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由汉入晋,中国历史进入了空前的大动荡、大融合的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偏安一隅”历时一百余年建立了五个政权,即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史称五凉。这一时期是西凉音乐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西凉音乐的定型时期。西凉音乐在隋唐继续向前发展,隋唐《西凉乐》部,就是抽取其精华而产生的。 西凉音乐作为一个已消失的音乐种类,对其本体的研究主要从史料记载和现存乐器入手。本文主要从有关记载西凉乐队的十九种乐器和《凉州大曲》、《霓裳羽衣曲》、《西凉伎》的文字析入,对西凉音乐进行梳理、考证,进而勾勒出西凉音乐的概貌。根据《隋书·音乐志》记载,西凉乐队有十九种乐器组成,分别是钟、磬、铜钹、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小筚篥、长笛、横笛、贝、腰鼓、齐鼓、担鼓共十九种,演奏员二十七人。对于这十九种乐器进行了较详细的考证,主要是从其渊源、出处进行考证,厘清其所属的乐系,从而对西凉音乐的属性进行推测、考证。对《凉州大曲》、《霓裳羽衣曲》、和《凉州伎》进行考证,主要凭借现存的有关曲谱和历史文字资料,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其分析、论证,期望能以点带面,触摸到西凉音乐的脉络,还原西凉乐的大致历史风貌,为当今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些历史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