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⑴建立一系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大鼠模型并作出评测。模拟人IBS的三个重要诱发因素精神刺激、中枢兴奋、外周刺激建立大鼠IBS动物模型,并进行综合因素刺激创新制作模型,再进行各模型间的模拟效果对比评估,选出优化模型。⑵通过IBS大鼠模型和正常大鼠的症状、病理(炎性细胞浸润、5-HT表达)对比,探讨IBS产生的机制。 方法:应用7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母分组、束缚组、醋酸组、母分+束缚组、母分+醋酸组、母分+束缚+醋酸组(简称三因素组),空白组不予干预,其余各模型组大鼠在出生后的第2天到21天,每天接受不同影响因素的刺激;分别在第5周、第7周、第9周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的改变、应用Bristol分型观察各组粪便性状进行评分并计算粪便点数的变化、用自制的扩张器测量大鼠模型腹部回缩反射(AWR)情况、用墨汁推进法测量肠移动情况;采用HE染色检测结肠和直肠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运用免疫组化5-HT的表达、阳性指数。 结果: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粪便性状变软、点数增多,腹泻症状明显;与空白组比较,肠敏感性明显增高、肠推进率较大,肠敏感性增高可能是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②在不同模型组别的比较中,双因素组与三因素的腹泻症状、肠敏感性增高等改变比单因素组较明显,多因素组模型优于单因素组。③炎性细胞浸润、5-HT增加等病理指标研究中,模型组大鼠比空白对照组显著增高,揭示5HT可能影响IBS病理生理的重要环节。 结论:⑴运用多种因素建立的大鼠动物模型能够全面地模拟肠易激综合征(BIS)患者的病理生理特征,多因素大鼠模型总体模拟效果优于单因素大鼠模型。⑵5-HT表达增加在大鼠肠道高敏感性、动力紊乱的产生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