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癌组织中MK和CD34蛋白表达以及对肝癌患者血清中MK含量进行测定,探讨MK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侵袭转移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明确肝癌的侵袭转移机制,为在分子水平揭示肝癌的生物学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肝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进行客观评估并提供依据。方法:对45例肝细胞性肝癌组织、14例肝硬化组织、17例正常肝组织标本进行了MK及CD34免疫组化染色,分析MK及CD34的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46例术前均未作任何治疗并均行根治性肿瘤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及32例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进行MK含量的检测,分析外周血清中MK的含量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一(免疫组化)1.肝癌组织MK的阳性表达率为82.2%,肝硬化组织表达率为21.4%,在正常肝组织为5.9%。肝癌组织MK表达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P<0.001;P<0.001)。2.肝癌组织MVD均值为52.18±9.37,肝硬化组织中均值为42.21±8.38,在正常肝组织为46.47±8.12。肝癌组织MVD均值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P<0.01;P<0.05)。3.肝硬化组织中MK及MVD的表达与正常肝组织中二者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P>0.05)。4.肝癌组织中MK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包膜完整程度、AFP值、分化程度、HBV感染无关(P>0.05),与肿瘤TNM分期、门脉侵犯、卫星灶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MVD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AFP值、分化程度、HBV感染无关(P>0.05),而与肿瘤包膜完整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门脉侵犯明显相关(p<0.01),与卫星灶及TNM分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5.肝癌组织中MK和MVD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393,P=0.008<0.01)。结果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肝癌组外周血清中MK平均浓度为4.17±2.08ng/ml,在健康对照组平均浓度为1.64±2.38ng/ml。肝癌患者血清MK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肝癌组外周血清中MK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分型无关(P>0.05),而与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包膜完整程度、AFP值、病理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3.肝癌患者血清MK表达水平与生存率呈相关关系(x~2=5.515,p<0.05)。4.通过建立COX回归模型,血清MK水平可被看作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和指标。结论:1.肝癌患者癌组织中MK和MVD的表达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组,MK和MVD的表达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2.肝硬化患者组织中MK的表达与肝癌组存在明显差异,MK可能参与了肝硬化到肝癌的进展过程。3.MK及MVD的表达与肝癌患者肿瘤TNM分期、门脉侵犯、卫星灶及淋巴结转移有关,MK可能与肝癌的浸润、转移有关。4.肝癌患者外周血清中MK阴性(≤3.17ng/ml)表达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阳性表达(≥3.17ng/ml)患者的生存率,MK的表达可能与肝癌患者预后有关。5.通过建立COX回归模型,血清MK水平可被看作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和指标。6.联合检测肝癌患者血清MK和AFP含量可能对于肝癌诊断、监测病情进展及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