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病毒是动物源性传染性疾病,在自然宿主(猴)中的感染率高(血清学阳性率为10%60%),对人的致死性强(死亡率超过70%);此外,B病毒属于生物安全4级病原,是潜在的生物战剂。因此,B病毒已成为实验猴质量和相关从业人员安全的严重威胁。当前,受困于B病毒基础研究的不足,准确诊断和有效防治一直裹足不前。有鉴于此,本课题以中国源猕猴的B病毒流行病学调查为基础,以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主要靶点——B病毒囊膜蛋白gC和gD为重点,以B病毒诊断和防治为目的,研究了B病毒在我国实验猴群中的流行病学特点;克隆表达了囊膜蛋白gC和gD基因,探讨了重组蛋白的诊断价值;制备和纯化了gC和gD的抗体,研究了抗体对病毒感染的影响;鉴定了gC和gD的抗原表位,为B病毒的防治奠定了基础。1.中国源猕猴感染猴B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从四川、北京、海南、和广西收集的953份不同年龄阶段猴血清,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B病毒抗体。结果显示:344份血清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6.1%;就实验猴群而言,不同猴群的B病毒感染率差异较大(最低为10.4%,最高为48.2%);就年龄而言,12岁龄猴群的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成年猴群(阳性率分别为18.4%和53.2%)。对13份B病毒抗体阳性猴的血清和三叉神经组织DNA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仅4份动物的三叉神经组织DNA样品为PCR阳性(30.8%);扩增产物分析表明,gL基因的GC含量为64.1%,gD为74.2%,且gL的扩增条件和效果明显优于gD。说明B病毒感染猴后将在部分动物神经节中建立潜伏,而gL基因更适合作为分子鉴定的靶标。2.B病毒囊膜蛋白gC和gD的克隆、表达及诊断价值评价利用扩增的gC和gD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b(+)-gC和pET-28b(+)-gD,在IPTG诱导下获得大小约为46KDa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gD重组蛋白;pET-28b(+)-gC未见目的蛋白表达。以优化后的gC基因密码子序列,获得约为50KDa的gC重组蛋白。利用重组蛋白gC和gD,通过ELISA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血清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其中,重组蛋白gC和gD的最适包被量分别为150ng/孔和100ng/孔,待测血清稀释度为1:810,兔抗猴IgG-HRP的工作浓度为1:30000。所建立的gC-ELISA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和100%,gD-ELISA为100%和90.0%;同比例混合gC和gD,敏感性可提高到100%,特异性为95.0%。3.猴B病毒囊膜蛋白gC和gD抗体制备及表位研究利用重组蛋白gC和gD免疫小鼠制备抗血清,同时采用亲和层析从B病毒阳性猴血清中纯化gC和gD抗体。细胞感染实验显示,只有gD抗体能抑制病毒感染,而gC抗体作用不明显。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别在gC和gD蛋白上发现7、7个可能的抗原表位,合成表位肽段并经B病毒阳性血清证实,gD蛋白上的4个肽段(46LPPLEQKTD54、106RGAPEATRSDA116、291PELAPEERGTSRTPGD306和361AVYLVRRRGR370)和gC蛋白上的3个肽段(32STPAGRPGASRPGGVKRANR51、53AAPARGRGSSNGTGPGSTSAQFRCRRPD81和298RDSVSFSRRNAT309)都能与阳性血清反应,表位肽的敏感性为40.0%80.0%,特异性均为100%。